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70(2 / 2)

加入书签

这些都是他和皇子大臣们需要思考的。

【因为有了秦国的这样令人无法忍受的统治,所以这些人“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逃避乱世的不仅有商山四皓,而且还有桃源中种桃的那些人。】

嬴政沉吟半晌,考虑是派人找这其中的有才之士还是不去打扰。

这些隐居的人往往高风亮节,或是可用之才。

但是嬴政也很清楚,这些人自然也是不愿惹麻烦没有上进心的,只愿有一方安宁。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这些避乱的人在这桃源度过了许多个春秋,他们采桃花,食桃果,砍桃木为柴,过了一代又一代,代代都在此处与世隔绝,虽然有父子却无君臣,“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这里王安石还是很在意儒家的“礼”的,但是在他看来,若是保持像秦朝后期那样的君臣关系,不如没有君臣。】

君臣关系在儒家多么重要啊!

可王安石却觉得不如没有君臣,可想而知秦末的君臣关系有多让人痛恨啊!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这儿依旧是渔夫进到桃源的场景,跟我们之前说到过的几人差不多,包括后面两句,“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不一样的是这后面的内容,“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长安指的是中原,听说后来到处都还是硝烟不断,在桃源春风中,众人回首往事,不由得泪湿了汗巾。这里就是着眼于现实的残酷,王安石的关注重点完全不一样。】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不由得感叹,“真不愧是宰辅之资。”

其实王安石这诗中的道理几乎所有人都明白,桃源的出现那就是因为秦末的战乱。

但是看到陶渊明这样的句子,有多少人能将重点放到战乱上呢?

偏偏陶渊明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也有控诉当时战争的意思,而大家都忽略了,只在心中寻那一方净土去了。

【“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重华指的是虞舜,像虞舜那样的明君实在难得,天下屡次遭受秦末那样的战祸。】

【王安石的这首诗说的虽然也是桃花源记,但其中很少桃源的美好的讲解,这应该是他前期的作品,重点关注的是秦末的社会状况,但警示的却是北宋人。】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赵祯也有些后怕。

他觉得幕中女子说得很有道理。

积少成多、积水成渊的道理哪怕是三岁稚儿也应当明白。

但是当这水不够多的时候他们都不会在意。

他们会选择抱着侥幸,或者是真的坚信自己能够判断局势。

可众观历史,凡亡国之前,有多少帝王能相信自己会变成亡国之君的?

所以出现了问题就一定得改,半点侥幸都是在豪赌。

【这几个人的诗体现出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他们个人的写作风格以及他们的经历。】

【从内容来说,王维写的仙境,表达对那样一个世外桃源的向往,这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