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37(1 / 2)
真正的骈文中以四字六字的句子为主,例如我们熟悉的王勃《滕王阁序》就是其中的优秀作品,但是我觉得《滕王阁序》他已经有些突破那种藩篱了,虽然他仍属于骈文,读着也是很有节奏,但我觉得他的这篇文已经倾向于苏轼的《赤壁赋》。】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又启程了。
和他的弟弟苏辙一起回京。
皇帝显然有点急,不停地催促他们,但是都被苏辙给挡了回去。
苏轼明白,在子由、苏过他们的眼中是要陪自己走完最后一段路,自然不想被催促。
而宫里边,希望自己回京再为大宋献一份力。
这些都无伤大雅,苏轼想。
如今的他还能求什么呢?以子由苏过他们的性子,将来吃不了亏,无需他护。
而其他的他便也就更不在意了。
《滕王阁序》倾向于《赤壁赋》?
苏轼个人也是很喜欢《滕王阁序》的。
前朝优秀的文人实在是太多,自己写文作诗也常在其中寻找思考的点子。
只可惜盛世难有,这文学之盛更甚。
【而标准的骈文,像有名的江淹的《别赋》,你要想在里面找几句不是四六字的句子那是很难的。但其实古文运动反对的也便不是四六字的写法,因为大多数的时候,存在即合理,骈文他有骈文的优点,这也是为什么苏轼他不抛弃骈文,而是骈散结合的原因,骈文和古文一起造就了这个时代的文人们,其中也就包括了欧阳修和王安石。】
苏轼点头,没错,正是此理。
若是他没有读过骈文,他也写不出后来的那些文章,他想欧阳修和王安石也是一样的。
这天底下的人都是一样的。
只是有些人被骈文束缚住了手脚罢了。
【他们有着同样的兴趣爱好、文学倾向,这夸起来肯定就得心应手了嘛。】
【“常恨闻名不相识”,常常听说王介甫你的大名,但却没能相识,这里我觉得应该是说的当初王安石与他相识之前吧,咱们有时候在了解文人生平的时候可以不用太拘泥于书上的文字,什么意思呢?书上说是曾巩把王安石举荐给欧阳修的,但咱们把自己代入到那个年代,重文轻武的宋代,他们最稀罕的是什么,就是文化人啊。】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事实证明,只是稀罕文化人,那是不够的。
赵祯已经想要开始征兵了。
虽然他兵的人选都还没有想好。
他甚至有点羡慕那个赵构了,有岳飞还有辛弃疾。
而他们此时,一切都很难,可难也不能不做,总不能等那些西夏人打到汴京城了才开始努力。
【王安石,全国第四名,你说他能没有名声吗?你说他可以是先考试之后才有名的啊,但是你们忘了古代的干谒之风了吗?杜甫、李白漂泊半生为了什么?虽然宋代的求谒之风不像唐代那么风行,但是却也没有完全消失的,所以在真正结交之前,欧阳修肯定也是知道王安石的。】
这是当然。
这一点没有人能够怀疑,只不过在科举之后王安石的名声便更响了而已。
如今更是如此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