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85(1 / 2)

加入书签

恨!】

【为此他还举了例子,一个就是这一句“悠然见南山”,而这个例子他不止在一处提及,说明他是很在意的,他认为陶渊明采菊之后,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

【而另一个例子来源于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里面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神句。但苏轼谈到是“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这一句被人改成了“白鸥波浩荡。”】

【他说这两个字这么一改,就变得索然无味了。】

公元前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顿了顿,韦左丞?是谁?

这首诗又是他如今未曾作过的,但此两句气势逼人,听起来当是佳作。

女子称之为“神句”,他便更有那样的想法了。

这改得确实不好,许是真是“文人相轻”,听到有人改了自己的诗句,还是会心中不愉。

若是和诗、效诗,此乃尊重乃致敬,可随意改人诗文,确实不妥。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再回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他仍觉没错。

此句就该是“见”。

说起杜子美此诗,他是再赞同不过的。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④”

书就应当多读,能得到的好处可不止于写作之时,还能使人知理明道。

【这么一看苏轼好像说得也有道理,他没有改陶渊明诗句的动机,因为他觉得“以意改书”是“深可忿疾”,再者采菊之后,偶然瞥见南山美景,似乎确实比专门去“望”更有意境一点。】

【但是除开前面的选本,我们站在文本的本身来看一下,“采菊”之句是陶渊明想要的一个生活场景,而“望南山”是不是也会是他想要的另一个场景呢?】

【与前文联系一下,便是隐居之后,可以 于东篱之下采菊,可以于东篱之旁遥望南山。好像这样解释也没有太大的问题。】

东晋。

颜延之都被女子这繁多的引用给说胡涂了。

他以为自己与元亮熟识,当更加清楚他的想法,可是如今他却也不止该望还是该见了。

“元亮,见之或望之?”

陶渊明笑。

“见望如何?闲时闲坐而望之,忙时有暇而见之,有何不可?”

或见或望,那都是他的生活,无不可。

他想女子当也不会给出定论,一般女子言有争议之处都是以中立之态度。

果不其然。

【不管是见南山还是望南山,三月认为都没有错,此两种都能勾勒出陶渊明悠然的心情。】

她说着手中还拿起了桌上的一个手办。

小人陶渊明站在菊丛旁边,手中握着一把黄白相间的菊花,抬头看着远方,不知是偶然瞥见,还是刻意遥望,他眼中泛着光,看到的不止是南山之景,仿佛还有充满了希望而没有烦恼的未来。

【最后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一句稍微有点抽象,个人感觉不能直接进行翻译,当然你想直接翻译也没什么关系,开心就好。】

【看到此情此景,心中各种感受,想要说点什么却又想不起来,罢了,就这样,心之所至就够了,管它其他的什么呢,就像是做了一个美梦,醒来时仍旧沉浸在那种心境之中,梦的什么似乎没那么重要,美梦所带来的身心上的愉悦反而更加重要,这样解释也挺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