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84(2 / 2)
心外无物,心才是一切的本源。
朱子曰:“存天理,灭人欲。”但他认为此解释不妥,人的内心的欲望不可能完全消除,但因心乃本源,更应该去人欲,去的是那些无理私欲。
固守本心、知行合一,方能成事。
【如今社会混乱,官场腐败,陶渊明选择保持自己的本心,远离俗世,固穷守节,即便让自己一直身处偏僻之处,让自己身处逆境,他也不愿意与那些人同流合污。】
西晋景元年间。
听闻女子所言西东晋之事,嵇康更不愿弃魏而投晋了。
虽说如今已经没有了魏。
思及此嵇康痛心不已。魏被窃权,整个世道如今乌烟瘴气,一直到晋灭亡都未曾解决,还让他去做官,做的是什么官?
嵇康气愤地想,若下次山巨源还同他说这些事,他定要与之绝交再不来往!
【他的这些诗句很多也都蕴含着道理的,只是陶渊明用一种不同于玄言诗更加自然贴近生活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看起来情、景、理相互融合,而不是写成讲究句式的格言、论文。】
东晋。
谢灵运皱着眉头想了一下自己写的诗。
他总喜欢在写景之中穿插玄言之理,开头有,中间也常有,而末尾最盛,这便是自己与陶渊明不同之处吧。
似乎融合在一起,诗确实会显得浑然天成。
原是如此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子浅显易懂,我们不仅一看就能知道其中含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我们可以轻松想象出陶渊明描绘出来的美景。】
1181年,淳熙八年。
范成大早不知在心中将此番美景想象多少次了。
等此间事了,他操劳不动时,便回乡下置办个屋子,种地赏花看飞鸟,此生便也无憾了。
【第二句简单、有名,但是也有争议,有的版本是说“悠然望南山”②,在我们最初能见到的选本当中看到的就是“望南山”,包括唐代白居易写过《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其中写过一句“时倾一樽酒,坐望东南山。”韦应物也曾在《秋郊作》中写“一望秋山净……采菊行故墟。”所以很多人开始怀疑这句本就应该是“悠然望南山。”】
唐,元和年间。
起初白居易就觉得这诗句读起来奇怪。
他所看到过的陶诗选本确实是“望”不错,可见了“见”又感觉也很不错。
江州距浔阳很近,白居易还想得了空去陶渊明故居看看,说不定能从中获得一些体悟。
自己竟还写了效陶诗,白居易笑笑,陶诗确实有吸引人的魅力不假。
只是不知他写的效陶诗如何。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还是觉得“见”比“望”更好些。
“望”就是被人改的,可憎也!
一切的刻意都不如顺其自然,五柳先生如此注重自然之人,当随性而见才对。
“望”过于刻意,那南山之景便没了惊艳之感。
【但韦应物同时又在另一篇《答长安丞裴说》中写“……采菊露未稀。举头见秋山……”所以好像按这个来判定又有点过于随意了。】
809年,元和四年。
贾岛看着此几句诗,也有些纠结了。
到底是“见”好,还是“望”好呢?
这似乎比他的“推”、“敲”更难选择。
二字看似意相通,境却相差了许多。
可不管是哪一境,都不差,难选,实在难选!
【后来到了宋代,在《东坡志林》中,苏轼有提到“近世人轻以意改书③”等句,意思是说,当世之人很喜欢以自己的意愿去修改前人的诗句,苏轼说“深可忿疾”,实在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