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76(1 / 2)
米芾的家庭与皇家大内有密切联系,如果是真品,明远需要想的可能不是该如何买下这张宝帖,而是怎么和他一起想办法把这件宝物还回大内去。
明远盯着米芾看了两眼。
米芾顿时流露出求援的表情——他看起来是真的不知道,自己手中这一份是原本还是摹本。
明远:好吧,你太强了。
于是他从怀中摸出一枚放大镜,当然了,这放大镜柄上镌着细细的“1127”四个字。
他用上放大镜,仔仔细细地去看那卷轴的纸质,装裱的材料,用墨的色泽,和笔划的痕迹。他的“高倍”放大镜将字帖上的种种细节放大数倍,纤毫毕现,清晰万分。
这一副“专业”形象,赢得了米芾的信任。
这个满脸焦虑的少年用颤抖的声音问明远:“敢问明兄,这是……”
明远放下手中的放大镜,用肯定的语气回答:“是摹本。”
“呼——”
米芾长吁出一口气。
明远刚想与他再交谈两句,只听米芾“哎呀”了一声,这时候终于悟了过来。
“我还没濯手。”
第103章 百万贯
待到米芾濯手已毕, 明远已经收起了手中的放大镜和适才的全部惊讶之情,平静而镇定地坐在长庆楼临窗的位置上,面前铺着那幅《中秋帖》。
而米芾也完全镇定下来, 眼里透着好奇, 来到明远身边, 坐下,开口问:“明兄如何看出这是摹本的呢?”
明远坦然地道:“很简单。”
他伸手指着卷轴,道:“这种纸是用竹料纸书写, 但这纸在东晋时无人能造,直到本朝方有人造这种纸。这是其一。”
米芾的嘴呈现一个“O”形, 却发不出声音。
他应当也是没想到, 竹料纸看起来颜色暗黄, 古意昂然,竟然是本朝才开始造的纸。
而明远, 竟能通过这一点,分辨出这是摹本。
“其二, 东晋‘书圣’王羲之与‘小圣’王献之, 所用的竹笔, 与如今的我等用的笔有些不同。晋人之笔, 为硬芯竹笔, 难于吸水, 因此笔锋处时常出现‘贼毫’。宋人之笔, 已无那等硬芯,因此运起笔来更加圆转如意, 流畅而毫无滞涩。”
米芾一听也觉得有道理, 但他随即一呆, 反问道:“那你的意思是说, 这幅贴写得比原帖还好?”
明远点点头,道:“一定程度上是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米芾顿时喜动颜色,看样子很希望明远再夸上两句。
于是明远从善如流地补充道:“作此摹本的人,一定是位一代名家。”
若单看米芾的表情,会觉得这位马上就要跳起来在原地转圈圈了。
“不过——”
明远再次开口。
米芾冷静了一点,侧耳静听。
“这个摹本用墨深厚,气韵鲜润,明显是本朝用墨的风气。临写此帖的,应当是一位本朝名家吧!”
宋人用墨润泽,苏轼的字更加被人冠以“墨猪”的称号,与东晋书法的劲瘦风骨很有些区别。米芾临帖时虽然不断模拟原帖的笔意,但又不是照着描红,多少还是会带有自身用墨的特点。
明远把话说明,米芾完全懂了,立刻对明远佩服得五体投地。
“明兄真好眼力,这张摹帖,确实出自于小,小,小……”
他本来想说“小弟”的,话到嘴边,才想起自己的本来目的。
他是来卖摹本赚钱的呀!
于是米芾临时刹车改口:“……本朝某位名家之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