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98(2 / 2)

加入书签

元徽四年,今上平息燕王叛乱,得到了燕山草场和大批良驹。时机逐渐成熟,便定由李弈牵头,筹备反击胡人的“燕山之策”。后来李弈落狱,此策交由北凉郡守刘尧负责。

七月旱情缓解漕运恢复后,粮草源源不断运向边关。

李延照带大军赶在秋收以前至北凉,诱敌深入,意在歼灭左贤王部。

三十万大军日夜兼程,赶在秋日麦收时节之前抵达燕山,势要毕其功于一役,一雪多年民为所欺将为所杀的屈辱。

为了这一仗已付出了太多:历经两代皇帝十数年的努力、在西域多国合纵连横周旋、灭燕国、修通漕运、削弱诸侯以充实京畿、积粮积马。

这一年也是最接近胜利的时候:左贤王心腹被策反;北方大旱,湖泊干涸,泷、汝、泮等诸水几乎断流,胡人难以饮马畜牧,其态仓惶;当朝募良马、豪勇,用重金砸出一支骁勇骑兵,这次出战全部都带上了。

倾国力而出。

势要彻底逆转中原和胡人之间的攻守之势。

但就在这个当头,长安出事了。

……

从关中再往北,大地逐渐苍黄,刀刻斧凿一般,奔马带起尘沙。万亩苍莽中,葱茏燕山像点缀在礼天黄璧中的一点苍痕。

燕山已经发生过激战——故燕国名将萧用之以其曾受老燕王深恩,燕削地亡国后,不得不虚与委蛇于当朝取信于匈奴左贤王。而后献地诈降,诱敌深入。但遭内奸泄密,计谋败露,萧用之被擒。匈奴人将他缚在马后拖曳至肌骨溃烂,四肢脱落,斩下头颅悬于燕山长城的烽燧之上。

所幸左贤王觉察中计,但没来得及后撤,李延照的主力已绕过燕山包操后路,首战遇匈奴大当户,与之激战,斩首三千,俘获牛羊马匹千数。

而这时,宫里已经出事了。

不管是萧用之被杀的消息、还是首战大捷的消息,送到长安,都如石沉大海。

李延照心里逐渐不安。

大军孤悬北境,成日里对着人烟渺渺的荒漠草场、凶狠嗜杀的胡人控弦,朝中又无任何音讯,且不提首站大捷以后的封赏褒奖,就连萧用之惨烈殉国的抚慰都没有,仿佛三十万大军离朝就成了天边孤云、断线纸鸢。

李延照出征之前曾获“假节”,战时可处置两千石官员,只得严刑峻法,执令如初,方才没有演变出粮道崩溃、哗变营啸、军士大规模出逃等最坏的情况。

第二战,是北凉郡守刘尧对上左贤王主力的一场恶战,死伤惨重,斩下敌人首级的数量和损失的兵马各自对半。

胡人像草原里的狼,男子四五岁就能骑马,七八岁能拉弓,战力凶悍,机动极高。李延照和刘尧虽以诈降利诱,赖以成规模的大军和险关将他们困在了燕山,以最大限度削弱奔马的威力,战事依旧焦灼吃紧。

齐凌的第一封密旨送来时,正值第二战清点伤亡之际。

密旨只送于李延照一人,他看后将自己关在帐中一日一夜,水米未进。

天子遇刺病重垂危,朝中局势山雨欲来,若不引兵回援,恐有社稷倾覆之祸。

但——

燕山之策是诱敌深入之策!

已经根本不可能后撤!

此时撤军,勿论如何高明的战法,都会叫野兽一样的匈奴王庭嗅出机会。

燕山草场再往南再无雄关可凭,快马奔袭向南可至燕代第一重镇峪州城。

峪州城毗邻丹河,丹河本东西走向,发自昆仑虚,收各支流,在峪州急转南北向,浩浩荡荡由北而南奔下洛阳城,水量丰沛且平缓——李延照大军粮草走的便是这条粮道。

太平时,它是一截云帆昂扬的黄金水道,方便漕运、商贾、灌溉;而战乱时,它便会成为一把直插洛阳腹心的尖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