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17(1 / 2)
被外放黄州刺史。】
【很熟悉吧,没错,就是苏轼曾经吃鱼吃笋子的黄州,这次外放史书上并没有提到原因,但是杜牧后来在祭相公文中很明显地表示自己就是遭受李德裕的排挤,所以才去了黄州。】
许多喜欢苏轼的人都不由自主地看得更认真了些。
苏轼这个人无疑是有魅力的。
而对于很多不曾了解苏轼的人来说,他的魅力除了他一开始那惊人的科举成绩便是这黄州之行了。
身居泥沼却也能开出花来,这是苏轼,能让人敬佩的苏轼。
即便苏轼并不是这些人中最为出色的,但大抵是许多人最想成为的那种人。
此时说到的杜牧去了黄州,这在之前也提到过。
许多人很想知道,这二人之间是不是能有什么渊源。
【被外放黄州对杜牧来说就是一件坏事吗?也不尽然吧。】
第197章
杜牧
【苏轼在这里去了赤壁,杜牧也去了,杜牧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七言绝句《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一件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沙中,我将它洗洗磨磨感觉像是三国时期的旧物,这让我想起了当年的那场旧战,“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当年赤壁之战,要不是有那东风给予周郎的便利,恐怕赢的就是曹操了,二乔怕是也会被锁进铜雀台。】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这首诗终于是让曹操给等到了。
早在很久之前他就在想整首诗是怎么样的了。
杜牧此人是懂他的,写的这诗也甚合他意。
虽然幕中女子先时反对了杜牧的想法。
【杜牧的诗从艺术上来说我觉得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尤其是这种短诗,每一句都是精华,但是杜牧有一个很大的几乎可以说是致命的问题,那就是他的这个历史观吧,可能有点不太对。】
这就有点过分了。
这样的评价曹操很不爱听。
说好的求同存异呢?
【他写的这些咏史诗都很有自己的想法,但往往会有些不符合现实,我记得后两句我们是说过的哈,再整体细说一下吧,首先是前面的两句,这两句肯定不是真的,而是想象的,但是这两句我们却可以接受,为什么呢?因为它是一个无伤大雅的想象。】
因为后两句是幕中女子讲说过的,所以许多人都不由得把关注点放到了那上面。
现在听女子这么一说,众人才去注意前两句。
确实如女子所说,写得虽不错,但却一看便知不是真的。
这杜牧还真是神奇,总喜欢把自己想象的东西写得那般真。
【因为我们都很清楚,铁戟很难从三国时期保存到唐朝,当然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在水里保存到唐朝又恰好被杜牧捡到的可能性,今天我就把话摆在这儿了,不可能!当然了,如果真捡到了,就当我没说过。】
【这里只是他的一个起兴,重点是在后面,他认为孙刘联军赢得赤壁之战是运气,这个话我相信没有一个人能够认同,除了曹操。】
有了之前的讲解,对此许多人自然也不认同杜牧的观点。
虽说很多事情讲究个天时地利人和。
可是要想成事再不能将一切都归结到运气上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