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03(2 / 2)
后来他们的日子并没有半点好转。
秦还是快灭亡吧,快点让那什么汉朝来临吧!
希望那刘邦听到巨幕的话,能对他们这些百姓好一点啊!
有人悄悄地这样说,结果却被人堵了回来。
“可是我看现在陛下变好了,咱们的这好日子也快来了,没听说陛下是千古一帝吗?”
这样的话一出,众人都沉默了。
真的是这样吗?
最近虽然他们的伙食变好了,干的活也没那么多了,也不会轻易挨打了。
“可是之前那么凶残的一个人,真的就能这么容易变好?”
“我方才听人说了,现在做主的是扶苏公子,公子是个仁善的,他提的那些仁善的建议,陛下也都听了,好了好了……”
众人正讨论着,可就在这时,一个男人的声音传来。
“交头接耳什么,还不快干活!”
那男人手里鞭子一样,却在众人吓得一缩时又收回了手,他讪讪道:“不想吃饭了吗?”
这样的事情每日都在秦地上演着。
【杜牧的整篇文章都带着夸张,虽说不是很切合实际,但是他却保留了真实的道理,我记得我们曾经说过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这里就是艺术真实。】
众人懂了。
看起来杜牧写的许多东西都是不对的,但那只是女子常说的铺垫。
最后的道理才是重点。
【最后他发出感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秦二世而亡,得到这样的结果,秦国人已经无暇悲伤了,只有后人才会对此时常惋惜,而他们这样是为什么呢?先看后一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若是后人为 秦而哀,却不以此为鉴,那也只能是后人的后人来为他们哀罢了。】
【所以他的意思是说,秦国明明可以吸取六国的教训,但是秦国却没有,若是唐朝再不吸取秦国的教训,那日后只能让后世来哀叹唐朝了。】
这道理实在是太简单了。
谁不知道以史为鉴,学习前人的经验呢?
只是……
很多时候,真真轮到自己的时候总会记不得这些道理。
若真是懂了道理,就能治理好整个国家那就好了。
这也让很多人意识到,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能一个人说了算。
是人,就总有犯错的时候。
【不得不说杜牧的这篇文章真的不仅文才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道理讲得也很好。】
【除了这篇文章,针对当时的那个情况,杜牧在路过骊山华清宫时,还写了《过华清宫三首》进行批判。】
第190章
杜牧
【咱们之前提到过《过华清宫》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事情,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杜牧笔下的二人,以及他是如何利用唐玄宗的事情来讽刺当朝统治者的。】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这首诗李隆基记得,就是因为这个,他把玉奴送到了骊山。
李隆基知道玉奴肯定是怨自己的。
若说他不在意玉奴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