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93(1 / 2)
适合做官,却不适合做大官。
【但是这归隐在一定程度上也不算王维自愿,是形势所迫,即便他是喜欢自然的,而且孟浩然、张九龄以及他母亲这些人的离世也可能让他的心态有所转变,心态变了,诗风自然也会随之变化。】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里的空山肯定不是真的空山,毕竟他也说了有浣女,还有渔舟,但是看起来像是空山一样,这样是为了突出这个寂静的环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中有画就是这样,短短十个字,我们已经能够将一幅自然山水图刻在脑子里了,其实这首诗可说的地方不多,因为很浅显易懂,但是是真的写得很好。】
这话没人能反驳。
这是许多人无法达到的。
像白居易写得简单,众人仍旧觉得有些俗。
而这王维的简单,却让人读着轻松。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里写浣女、渔舟,我们回到之前的问题,王维诗中的人,我觉得他是在静静地看着这些场景,即便竹林中传来嬉戏笑闹声,但他依然是静的,因为这些浣女、这些渔人他们也是自然中的一部分,他们不是朝堂中那些尔虞我诈的人,他们天真浪漫,他们在王维的眼中可能跟山中的黄莺可能没有太大的区别。写这些有着真性情的人,其实也是一种反衬,表明诗人厌倦官场的情绪,仅从这一个角度来说,陶渊明和王维也是一样的,是静的。】
这么一说,众人就懂了。
其实王维所追求的或许是那样寂静的山林。
但是却是与烦杂的朝堂相对比的寂静的山林,这种寂静或许与入耳的声音有关,但不全由入耳之声所决定。
是五感及心中的所有的声音。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天的芬芳就由它去吧,反正王孙可以留下来,还怕看不到春日之景吗?王孙是指的贵族子弟,这里就是指隐居了的贵族子弟。他不止一次提到这个词,《山中相送》也有。】
东晋。
“由它去吧。”陶渊明念道。
这些句子就是他最欣赏的,王维又是一个很合他心思的诗人。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这里是他送了好友离开,自己回到家中表明对好友的不舍。“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像这一首就不再是“没有人”了,在与好友相处时,王维还是带了点烟火气的,这首的重点在我看来就是王维自己,他送好友,他关柴门,他问好友明年约否。】
关于这一点众人倒是可以理解。
王维始终是人,怎么可能如同成佛那般只有静呢?
偶尔的烟火气才显出他的鲜活来。
不能因为他写的那些宁静的诗句就忘了他也是曾在官场浸淫的。
【关于辋川别业,王维有很多诗句,大多都收录在《辋川集》中,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这一年,也就是公元752年,天宝十一载,李林甫死了,或许很多人都觉得害群之马终于死了,唐朝终于有救了。正好,王维守孝结束,他回到朝廷拜吏部郎中,后来改名字叫文部郎中,其实是同一个。】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林甫最近总觉得已经有人认出自己了,而且就跟在自己身后。
逃跑的时候家中孩子已经被他交给了山中人家养着,如今大人们分了几路奔波,当也能活下一两个,说是寄养,他却很清楚,自己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再见到孩子了。
这时候明明四周安安静静,只有鸟鸣虫叫,他却总觉得震耳欲聋,连带着听幕中女子的声音都有些费劲。
【但是令众人没有想到的是,唐玄宗让一无是处还独断专行的杨国忠为相,有李林甫在的时候,杨国忠还蹦跶得没有那么厉害,李林甫这个人他口蜜腹剑,坏是坏,但他厉害,能压制安禄山、杨国忠等人,我相信在他在的时候很多人都是没有把安禄山和杨国忠放在眼里的,尤其是杨国忠。】
听到自己死李林甫都没什么反应,但是听到这话他却皱了皱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