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75(1 / 2)

加入书签

咱们需要去体会,尤其是这种带禅意的玄而又玄没有实体的感觉。】

【总的来说,就是这个王维的作品处于一个过渡期,他还在学习前人,但是已经有了自己的那种超尘脱俗的一面。】

【别说,这王维还真难解释,既然难解释,咱们就不解释了,大家意会,继续看他的经历,接下来的五年时间,王维都在济州任上,在济州的五年,他跟僧侣多有来往,而且还游览境内各地,又拜访当地官员,这些依旧是积累的过程,都是他的作品素材,他也在这儿留下了一些作品。】

说到不解释了,众人这才去又想王维那句子。

对于许多人来说,似乎确实挺难理解的。

他们读的书少,听着幕中女子的解释便觉似乎很有道理。

但是那些真正研究学问的人却不同意了,他们时常的乐趣都是与他人争论诗文中不确定的部分。

虽然偶尔闹得不愉快,但确确实实会让他们对于诗文的理解更加深刻。

所以当学子们看着自己的先生们又争论起来时,是又想听先生的,是又想听巨幕的,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

【直到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王维才得以回京,这个时候他二十六岁。】

【其实说实话,放眼一个人的一生,有多少个五年,在二十岁到三十岁之间是发展事业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的人不管是在精神上还是身体上都更适合在外闯荡,而且内心也可以很纯粹,尤其是在古代。】

【但是那样大好的年华,王维却在那样的地方蹉跎了五年,我想这对他的影响应该还是很大的,因为他这个人并不像我们所熟知的《山居秋暝》、《积雨辋川庄作》那些作品中呈现出来的那么与世无争,那只是他的一部分,尤其是从前面的《过始皇墓》、《洛阳女儿行》、《李陵咏》这些作品中我们就能看得出来,少年志向他有。】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王维心中一紧,有种自己的秘密被人发现之感。

但是他……如今的他就是不在意啊。

或许年少时志向也是真的有过,可都说了是年少时了。

志向的实现实在太难了。

【他在后面还写过《少年行》“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谁知道不去边关守卫国土的苦?就算是战死那也能留下侠骨之香。】

【他的少年行这一组诗其实是有些浪漫主义,而且也很豪放的,如果我不说,可能放在这儿没几个人知道这是王维的作品,为什么呢?因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写得太好了,我们一想起他那就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要不就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植读了这诗句几遍,乍然想起自己的“捐躯赴国难”之句。

少年意气或许很多人都有,然而挫折也是每人都有,真正能顺利实现理想的少之又少。

所以为着过去惆怅无甚意思,还是将来更为重要。

【所以我们可以给一个人贴标签,但是要记得这个标签是这个人,这个人却不止这一个标签。】

【由此,我们也知道了王维他也是有报效国家的志向的,这样一来也就更能体会他在初入仕途就遭受挫折的感受了。】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许多人还很羡慕王维呢。

其实为朝廷做事,像他这般顺的,少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