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55(2 / 2)

加入书签

虽然王安石没能成功,但是有宋神宗懂他,夫复何求啊!

【公元1085年,元丰八年,神宗离世,标志着王安石变法彻底失败,北宋新旧党争全面爆发,史称“元佑更化”,也就是“元佑党争”。】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说到这事,苏轼的表情怎么也无法放松下来。

因为这事,他们多少人遭了殃。

可是他也明白,正如女子所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若是那些人不排除异己,那朝堂上将会继续保持混乱,于他们无益,于大宋也无益。

没想到他刚想到此处,幕中女子也提到了他。

【这也是苏轼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第一个就是乌台诗案嘛,司马光重新上台后,苏轼觉得他们太极端,觉得新法也有可取之处,被许多人反对,他不融于新党,又忍受不了旧党,宁愿自己被外放,也就开始了一直被贬贬贬的生活。】

【而与此同时,王安石也正在江宁度过他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

第172章

王安石

【在晚年,王安石在江宁过得还算悠闲,但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他的心中到底是什么样的,只有他自己知道,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一些他在那时候留下的作品。】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这还用说吗?肯定是不会有多快乐的。

儿子死了,变法败了,他的悠闲的日子顶多也如陶渊明一般,不去想。

可不去想,不代表让人不愉的事情没有发生过。

【像《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就是这时候的作品。湖阴先生是一个隐士,是王安石晚年隐居江宁半山园的紫金山的邻居杨德逢,王安石有许多关于他的作品,其中有一首《示杨德逢》是集句诗,集的《诗经》中的句子,首句“我行其野,春日迟迟。”还蛮有意思的,王安石有不少的集句诗,大家感兴趣可以下去看看。】

以往人们并不怎么把集句诗放在眼里,在他们看来不过是利用他人之作的小打小闹。

但是在他们看了这些厉害的集句诗之后,不得不承认,哪怕是借用他人的诗句,组句成诗也是能分出个三六九等的,不行那就是不行。

他们下来看看,他们去哪儿看啊?

【而另一首《示德逢》中提到“先生贫敝古人风,沔想柴桑在眼中。”在这里柴桑二字很自然而然地让我们想起陶渊明。在他看来杨德逢和陶渊明是同一类人,而他和杨德逢又是很好的好友,可想他在晚年也是往陶渊明的方向走的,所以说陶渊明真的影响了中国古代许许多多的文人这话不是胡说的。】

自从幕中女子解说过陶渊明之后,陶渊明比以往更加受欢迎了,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幕中女子所说的影响力。

仿佛现在谁不读陶渊明谁就落俗了一般,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纪的文人。

而有些不爱读书的人也总张口闭口陶渊明,倒是让许多年轻人不屑。

谁说文人就一定要读陶渊明,他们就要做不一样的人。

东晋。

陶渊明不知道自己的影响力还在加大。

旁人羡慕他的同时,他心中又何尝一点羡慕之意也没有?

他若是也能像王安石那般痛痛快快地拼一场恐怕也就不枉此生了。

【而《书湖阴先生壁二首》中,其一又是最有名的作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茅檐底下常常扫得干干净净的,花木丛丛整齐排列都是他自己栽的,看起来这个湖阴先生还是个讲究人,“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后面的两句运用拟人,还比较有意思,水围着田地将这一抹绿色环绕,而那青色还在两山的护送下纷至沓来,随意勾勒一派生机勃勃之景,是很不错的一首诗。】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虽然幕中女子提到过王安石所写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之句,但他们许多人仍旧不敢相信这般清新的诗句是王安石所作。

他虽然年轻,但总是一副老气横秋的模样……

说老气横秋也不贴切,做起事来也像个莽撞小子,但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