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55(1 / 2)
们的事业抱有希望,不同意他的离职。】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王安石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如今再执着又有何用呢?
事情的发展果然是如他所想,那时候的他们,哪怕是退了一步,接下来的路也都更难了。
而且就他一人,终不能成事。
所以不光是他不能退,他们都不能退,可这似乎比退后重拾信心还要更加艰难。
所幸,所幸他还去试了,至少没有多遗憾吧。
若是……
王安石竟也一时想不起来该如何避免遗憾。
那种情况,他如何能要求皇帝义无反顾地站在自己这边呢?
皇帝考虑的远比他需要考虑得多。
似乎,难以破局了。
【直到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王安石长子王雱病故,王安石悲痛欲绝,他终于还是辞去了宰相一职,新法的那些法令就是从这时候开始陆续废止,在这之后,王安石便一直隐居江宁。】
王安石蹙眉。
他的儿子。
他如今尚未有子,听到这样的话也只是皱皱眉头。
那事情距离如今还有三十多年,即便是最令人悲痛的事情,而今也只是在他叹息功业难成的心酸中加了一层心酸。
他开始隐居,他的仕途也当结束了。
奋斗那么一场,似乎也不枉一生。
王安石抿唇,想从中找寻一些启示。
可是怎么也想不出。
突然,幕中女子曾说过的一句话飘入他的脑中,“历史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那此事的偶然性是什么呢?
【虽然王安石变法得罪了许多的人,但是他退的时候神宗还在,神宗放弃了变法,但是怎么说呢,相当于王安石就是他青春志得意满时的奋斗伙伴啊,即便退了,当然也要护伙伴周全,所以不同于那些变法后很惨的人,王安石最后还是全身而退了。】
青春志得意满时的奋斗伙伴。
许多人都被这样的描述所吸引了。
他们这些人大多数都有一个建功立业的梦想。
哪怕是在地里干活的农民,也仰慕那些拿笔的大臣、提剑的将军。
能有皇帝作为伙伴,这王安石是多么地幸运啊!
他虽然失败了,但他做到了许多人都未曾做到事情。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和杜甫都十分羡慕,尤其是李白在经历过供奉翰林一职之后,他才真正体会到建功立业的难处。
很多时候,不是没有路子,而是顺着一条道路前行,走到了头却发现是条死路。
他想宋神宗一定是懂王安石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