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41(2 / 2)

加入书签

为了不露出马脚,但凡是个正常的人也会尽量少动手,断然不可能对公主动手。

但是,还有一种可能,说不定这就是赵宗实转移他们注意的一个手段呢?

反其道而行之,洗脱自己的嫌疑。

若真是如此,大宋有这样的人当皇帝,怕是兴盛之日不久矣。

【公元1062年,嘉佑七年,在司马光、包拯、韩琦等大臣的极力劝说下,赵祯立赵宗实为皇子,赐名曙。】

【眼看着朝堂局势变化,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王安石的眼光是敏锐的,所以他在这时候出仕是很有可能的。】

赵祯皱了皱眉,这个王安石倒是个知道审时度势的人。

难道自己不答应他的改革,这新帝就敢答应?

怕不是那么简单的吧。

【第二年,赵祯重病而后驾崩,举国悲痛,就连偏远地区和辽国的人都为他悲伤,所以说其实他软弱那是他的性格,跟他儿时母后代理国事分不开,整体来说,他还是个不错的皇帝的。】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对此苏轼也是承认的,大概没有什么人比帝王更希望整个国家更好。

尤其是那般仁德的仁宗。

或许谈为君之道是他太过逾矩。

但仁宗确实有些软弱,然而人无完人,自己做不到完美,怎能要求他人尽善尽美。

现在想来,能得如此一个帝王,已经是大宋之幸了。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许多老臣也想起了官家小时候的事情。

拿回权力也不容易。

看来日后还是要尽量避免出现垂帘听政的情况。

那样或许对国事更好,但却万万不能作为长久之计。

那是会影响帝王的。

【赵祯离世,赵曙即位,可能王安石是以为他的未来来了,但却又一次令他失望了,当时有一个规定,说是舍人院不能申请删改诏书中的文字,我不是很明白这个规矩的意思,就是不太明白为什么有这规定,这个舍人院就是专门为皇帝起草诏书的地方,我猜测可能是说定了之后不能申请更改,类似于盖棺定论的意思吧。】

赵祯就知道。

像王安石这般的改革,若是没有巨幕的出现,他也是不敢答应的。

这王安石不管碰上哪个帝王只怕都要失望。

不过他倒是想知道那后面的宋神宗是怎么回事,王安石变法又是为什么能开始的?

这诏令之事不改他也觉得没什么问题啊。

朝令夕改,那岂不失了威信?

【这儿大家可以下来查一下,在宋代,诏书的出台程序往往是皇帝口述,中书舍人起草,中书舍人内部审核,然后传到门下省审核,再给门下省宰相审核,最后给尚书省执行,实在不行了还有台谏弹劾,这么多道工序,是种种制衡,但是其中可运作的空间也很多。】

嗯?

赵祯心中一凛,如此工序,还有运作空间。

是他以为的那个运作空间吗?

他们是怎么敢的?

这也不怪他惊奇,因为这其中若真有徇私枉法之人,那涉及的可不就只是一两个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