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24(2 / 2)
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很清楚国子监对大唐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又也算是委以重任。
公元978年,太平兴国三年。
另一个同样被委以重任的李煜也如是想。
他如今是把宋人的未来掌握在了手中,若是他动些手脚……
看着手中还未融化的糖,他抿了抿唇,他就算是个畜生,也不可能对孩子出手。
若是他教好了这些孩子,说不定能得到宋人的尊重。
届时他也不算辱没了祖先。
【到了公元1037年,王安石跟随父亲入京,他在这里结识了自己的好友,也同样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两人是以文结识,曾巩对王安石是十分赏识的,还把王安石推荐给了自己的老师欧阳修,欧阳修也同样欣赏王安石的才能。】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欧阳修微微颔首,王安石的才能确实是不可否认的。
可如今他却觉得,有才能不一定能做好官。
不过,王安石既然能拜相,他也一定有他拜相的理由,只是他这性子还得磨磨。
也不知这巨幕如今说他,于他而言是好事还是坏事。
但愿他能够记得自己想要做什么。
【公元1142年,庆历二年,王安石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但是最后的结果却和第四名给互换了。这件事情被记载在由北宋王铚编订的《默记》上,信不信的就看个人怎么理解了。】
此言一出,众人都惊了。
这怎么还换了呢?
赵祯面色一变,他先时确实是有此打算的,没想到竟被幕中女子说了出来。
也是,如今巨幕当前,哪还有什么能隐瞒的?
就算被幕中女子完全说出来,他也只能受着。
近来,众人对小事的容忍程度倒是降低了不少,他若不想提,也没人敢说什么。
【据文中记载,当时王安石本来是被考官评了第一的,但是那个时候考官改了试卷还不算完,还要给皇帝检查才能给出最后的结果,然而当时王安石的卷子中出现了一句“孺子其朋”,“孺子其朋”的典故出自《尚书》,是周公辅佐周成王时说的话,当时周成王才十二岁,周公就劝他要多与臣子好好相处。”】
众人有些不大明白,这个典故但凡是读过《尚书》的就没有不知道的。
可是有什么问题?
这话劝谏官家,官家就发怒了?
不应该啊。
思来想去也只能得出个伴君如伴虎的结论。
【大概是宋仁宗看到这话就莫名地戳中了他的自尊心吧,当时他已经三十多岁了,他十三岁即位,可能也受了当时许多臣子的或这样或那样的近乎控制的劝说,所以他大概并不乐意听这样的话,再者,十多岁的时候劝他,三十多岁还用劝十多岁小娃的话劝他,这能让他高兴吗?】
众人心中不约而同地发出一个声音,这倒也是。
可是就因为这个就把王安石的第一给夺了,这未免太小题大做了。
状元那是多少人能考的?
【不过依我看,这事可大可小,我觉得一般来说皇帝也不会有这么小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