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17(2 / 2)

加入书签

五十多岁,确实也不年轻了。

莫说是五十多岁,哪怕就是如今的白居易,其实也已经不是很想奔波了。

不对,即便是年轻,谁又想在外奔波呢?

若是需要他,他自然乐意去。

可他被陷害去的,心中便怎么也不痛快了。

【“乱雪千花落,新丝两鬓生。”落花像雪纷飞,两鬓已经生出了白发,白居易的这首诗是有些颓废的,像他这首诗虽然没有刻意地表现对朝廷的失望,或者是表现出社会的消极面,但是我们却能结合他的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感受到,这才是真正的意在言外,相对于他前期的那些讽喻作品,我个人是更喜欢这种的。】

【但是正如我们之前说的诗歌就是诗人的人生,他的诗风的变化也体现了他人生的变化,心境的变化。】

这道理元白二人自然也明白。

但是很多东西不写得清楚明白些,便会有很多人不懂,那便达不到他们先时的目的了。

白居易蹙眉想了想。

这好像又变成难题了,若想将诗写好,那势必要有些意在言外。

可若旁人看不懂,那岂不是得不偿失了?

是否可以两者兼顾呢?

突然,他想起了苏轼,又想起元稹给自己写的那些信。

或许写序言是个不错的方式。

序言帮人看懂,诗保持着原有的味道。

【“老除吴郡守,春别洛阳城。”“我”都老了,却还要去做那苏州的刺史,只好在这春日告别洛阳城了,毫不掩饰的留恋之情。】

【“江上今重去,城东更一行。”这两句也比较好理解,他之前是从杭州回来的,现在又去苏州,因为挨得很近,而且走的水路应该是差不多的,所以说“今重去”,而我们刚刚提到他有些《洛城东花下作》,现在要走了,再去城东看看那花儿就此告别。】

【“别花何用伴,劝酒有残莺。”告别那些花何须要人陪伴,那些年迈的黄莺会劝我饮上一杯,我觉得这个“残莺”就理解为他自己自拟就行,不愿离去的,已经年迈的,都可以。】

“此女的解释可真是随意。”元稹感叹道。

白居易未置可否却点了点头,随即他顿了一下,突然明白过来。

是啊,他怎么没想到呢?

虽然幕中女子理解得随意,但是对她理解自己的心思却似乎没有太大的影响。

知不知道残莺是什么意思,于他想表达的,想让人知道的又有多大关系呢?

同理,他想在诗中表现民生疾苦也不是非得让所有人的理解每一个词,只要大体是能明白的,再留一些未尽之言,或许还能激起他们探究自己诗句的兴趣。

【整首诗的感慨颇深,读完之后,我们的脑海里或许都能浮现出那样的一副场景,春天,万物复苏,到处生机勃勃,一个两鬓霜白的大叔立于繁花之下,眼神与繁花相对却又穿透繁花,不知看向了何方。】

【而我们了解了白居易,就知道他大概是想起了自己的前半生,想起了自己去到苏州也不会有什么建树,各种情绪累积在一起,化作一声长叹,与满树鲜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有时候写的东西越发美好,心底却不一定好受,这是李白最清楚的。

他写了这么多的诗,写诗时的情绪他是很懂的。

其实幕中女子所说的道理,他们应该没有人不懂的,只是他们平日里几乎没人去归纳。

【我看到他的这首诗心中其实很难受,其实你要说白居易的一生有多坎坷好像对于屈原、对比杜甫、对比李白、对比苏轼、对比李煜,似乎也不算是很坎坷,尤其是在仕途上,但恰恰是他的仕途看似不坎坷,所以才会更让人觉得孤独。】

唐,元和年间。

这么一想好像也是。

元稹和白居易都认同,他们比之幕中女子曾经提到过的那些人,所遭受的苦难实在算不得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