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08(2 / 2)
毕竟“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在前面几句中,白居易铺垫“举酒欲饮无管弦”,转头一句“忽闻水上琵琶声”就打破了先时的那种离别愁绪,两人听着听着觉得像是京城的琵琶曲,或是曲子相似,或是技法相似,总而言之就引起了白居易的注意力,“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这是什么呢,“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啊!】
好怪。
什么“两眼泪汪汪”?
但是这描写虽然怪,却很真实。
这让白居易和元稹两人一瞬间便想起了先时两人重逢时的场景,虽无泪,都两人也确实眼睛热了。
两人被贬多时,那时再见,可不就是幕中女子说的这种感觉吗?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又是名句,这里作为第一部 分的结尾,留下了一个很好的悬念,为什么需要千呼万唤呢,按理来说,白居易这样的身份,随便传句话,女子不就来了,是白居易没有表明身份吗?还是女子有什么不想出来的原因呢?】
这话,就是白居易他也无法知晓啊。
幕中女子不知道的事,他这个未曾经历的人就更不知道了。
他也有些好奇,不过他听了其后的诗句,似乎未曾写到吧。
【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女子还是出来了,可是出来是出来了,却被琵琶遮住了半张脸,让我们更加好奇这女子的相貌如何,是不是很美,亦或是脸上长了什么东西,所以千呼万唤都不愿意出来呢。】
这也是没有写到的,但这显然不是这首诗的重点。
白居易想,自己写的时候应该也是没有想这些的,想到什么便写什么了。
没想到还能有如此悬念。
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从这些方面体现出来的才是。
【再一联想前面听到琵琶声时,诗人与客人的反应,“主人忘归客不发”,除了这曲铮铮然有京都声,是不是还很好听,戳动了二人的心?】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这感受苏轼是很能体会的。
远离故乡多时,能听到乡音,那自然是无比亲切的。
外出的游子没有不想家的。
他时常排解的方式便是做些家乡小菜。
可即便可以排解,但在遇到有关家乡的人、事、物时,那种情绪也是无法抑制的。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一直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写的就是琵琶女弹琵琶以及她弹琵琶的途中展现出来的情绪。因为我对音乐一窍不通,所以没办法从音乐的角度来评价这一段形容,但是我们在朗诵这一段时也能感受到其中的韵律。】
【我们不知道琵琶女的琵琶弹得到底如何,可我们能看到白居易描写的功力是很强的,就拿中间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几句就能听出其中的一些起伏,“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高中的时候默写都不知道考过多少次,简直是不明觉厉。】
听到这番评价,众人竟有些分不清幕中女子到底是在认真评价还是只是在调侃。
而且她说的话,众人有些听不明白,高中默写?不明觉厉?
不过,她的态度大家还是看懂了,这是在夸赞没错了。
【琵琶弹了,接下来女子才开始讲述她的经历,这第三个部分其实又可以分为两个小的部分,琵琶女的前后期的经历,“自言本是京城女……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那个时候风华正茂,又有才情,过着醉生梦死的看似幸福的生活,然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