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50(1 / 2)
事的沉着冷静。扯远了,辛弃疾的这句子还不能就这么简单地理解,词句看似是在说谢安,但其实辛弃疾表达的还是自己的感情,他难道是在说南宋的那些主和派偏居一隅有名士风度吗?显然不是,他难道是想说就把建功立业的机会交给后辈吧,自己干脆就下棋娱乐就好了,肯定也不是!】
【他想要的是马上上场杀敌,把敌人杀得个片甲不留,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写呢,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讽刺,大家就摆烂吧,至于收复失地什么的交给后辈去做就好了,讽刺的就是那些求和茍安的南宋君臣,说出这样的话,心中最难受的莫过于辛弃疾了。】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赵构一行人被说得脚下都在发烫,简直是坐立难安。
他们不过是想稳妥一些,这也有错吗?
还用这样的诗词来讽刺他们。
打仗不需要银两吗?
打仗不需要将才吗?
说得轻松。
愤懑归愤懑,但许多墙头草已经默默地朝着北伐派倾斜,谁也不想成日遭人诟病。
【“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宝镜难寻,同样是一个典故,出自《松窗杂录》,有个人在秦淮河里捡到一把镜子能照人肺腑,但是后来那镜子掉进水里就再也找不到了,后来人们用宝镜难寻来表示知音难觅。而碧云将暮是在感叹时光易逝,才三十来岁总觉得他就已经有点英雄迟暮的感觉了,其实我个人感觉他这词中也有那么一点杜甫的感觉,就是读他的词,我时而能感觉到李白的豪放,时而又能感觉到杜甫的沉郁,但这并不是说他的词就像这两位,就是学这两位,而是说优秀的文人之间有共通之处。】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明白幕中女子的意思。
她大概是说自己能理解辛弃疾的词句,而辛弃疾也能理解他的情绪。
对于李十二白,但也是如此。
【而李白杜甫作为两座文化高峰,他们的作品与其中的典型风格不可避免地影响后世无数的人,其实他们的诗词中你也能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影子,这就是传承。】
【而后,谁来劝“我”,与我共饮杯中酒?看到这句是不是又想到《水龙吟》里面的“倩何人唤取”一句?其实很多文人都是孤独的,辛弃疾也不例外,这种孤独并不是社会层面上的孤独,而是内心达到一定高度之后的孤独。】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若说孤独,屈原越发觉得自己孤独。
但又算不得真的多孤独,因为他觉得自己开始有了知己,即便只是单方面的知己。
他能认同辛弃疾,能理解李白杜甫,甚至能明白李清照。
屈原感觉自己孤独,但似乎也不算孤独。
时间若能停留在这一刻,他也愿意去享受此刻的孤独。
此时楚国上下都欣欣向荣,可他知道暴风雨将要来临,他并不想去经历那一天。
【这些感受是来源于什么呢?“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早晨起来,江上狂风巨浪,像是要将屋子掀翻。这最后两句象征的就是风雨飘摇的南宋,辛弃疾无时无刻不想着国家兴亡,不愧为爱国主义词人。】
【这首词虽然没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那么有名,但是也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作品,清代陈廷焯在《词则·放歌集》中用一个词评价了这首词作:“老辣。”】
第122章
辛弃疾(小修)
【自这一年起,辛弃疾的工作开始频繁变动,公元1170年,干道六年,辛弃疾30岁,在临安司农寺上班,大概就是搞农业的,他在这里依照赵德庄的《新荷叶》的韵和了两首词,其中一首《新荷叶·和赵德庄韵》给人一种很深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物是人非之感。】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