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49(1 / 2)

加入书签

决办法了。

早在此前,幕中女子讲解其他人的时候,他就在想,假如自己是他们,自己该如何改变,如何脱离困境,如今真说到他身上了,他也相信自己一定没有问题。

【《金陵图经》记载,当年诸葛亮曾论金陵地形,说这里“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都也。”所以这里辛弃疾说:“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当年那虎踞龙蟠的帝王之都在哪儿呢,如今入眼只是满目的兴亡遗迹,其实主要还是亡,毕竟当时说这话的人都已经走了好几百年了。】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诸葛亮忙得仿佛年迈了好几岁。

金陵的地形确实是帝王之都。

然而地形重要,还是这做帝王的人最为重要。

不是谁都可以做帝王的。

思及此,他默了默,而后似是赞同自己心中的想法点了点头。

【“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上阙的最后这几句都是写景,其实这种句子一般来说都是比较通俗的字面意思,如果是翻译的话只需要知道一下某些我们现在不常用的词语就好了,比如这个陇上就是田埂的意思,重点是要理解词句中所寄托的感情。“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孤舟远去,谁在吹奏寒笛?】

【这里前面几句描写了一下眼前的景物,不管是斜阳、归鸟还是风吹乔木,我们只要想象是忧心国家的辛弃疾眼中看到的景物,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此中的情绪,我们可以看到辛弃疾的词作当中有许多写景的句子,他很擅长寄情于景。】

东晋。

陶渊明一开始还不太看好辛弃疾的这些词句。

单论写景,辛弃疾写得稍显凌乱,但他的词中的风景很显然就是便于承载着他的感情的,所以才没那么自然。

可那些充沛的情感却能让人忽略他的不自然。

【而且他也很擅长用典故,下阙一开始便用了谢安的典故,安石不是王安石,是谢安的字,“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回忆当年谢安功业卓著,后来却被迫在东山闲居,说到谢安,我们之前也提过的,他主要的功绩就是淝水之战,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当时苻坚统一北方后渴望实现大一统,于是南下进攻,因为淝水之战的胜利,遏制了北方民族南下的侵扰,让东晋的统治暂时稳定下来,但是却让原本已经实现统一的北方又陷入了一片混乱。】

谢灵运皱了皱眉,什么意思,这是在怪他们赢得了淝水之战?

这幕中女子怎会说这样的话?

她知道若是那战不成,无数的东晋百姓会遭受什么样的灾难吗?

先时他还觉得这女子对事见解颇深,如今看来,还真是人无完人。

【不过我们也不是说苻坚赢下淝水之战就是好的,有时候历史就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苻坚既然失败了那就是有原因的,他好大喜功、用人不淑、自己的大本营也没有安顿好就去打战,即便淝水之战让他赢了,他也不一定能实现统一,就算他实现统一了,说不定百姓也只是从一个坑跳入了另一个火坑,除非找到问题的关键,从根本上去解决。】

是他误会了。

谢灵运松了口气。

其实在他看来这女子神通广大,能被她认同的才是能有所成就的。

所以刚刚听到她那语焉不详的话就忍不住反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