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07(1 / 2)
恩怨。
直到后来他才想明白了,这其中或许并不是他和李清照的恩怨。
他们两人之间最大的联系可能就是李格非了。
八年前,章惇为相,李格非因为自己被贬。
李格非既然已经被认定是自己一党的人,就这样的事还不知道有多少。
而李清照孝顺,因为她父亲的事情而埋怨他也是正常的。
【苏门后四学士与苏门四学士一样,都是苏轼的学生或者受过苏轼的教导,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被称为苏门四学士。这四位是由苏轼亲自宣传进而大火的文人,而苏门后四学士也是苏轼文学的传人,只是后世知名度没那么大。】
幕中女子所说的这几人都是苏轼的得意门生。
尤其是少游,颇有屈、宋之才。
只可惜他们也如同自己一样,不停地遭受贬谪,生生地蹉跎了这半身,浪费了一生的才华。
少游与子由同贬雷州,想来也能互相扶持着,倒还算好。
【李格非著作甚丰,也有许多的藏书,而李清照的母亲是状元的孙女,这里有点争议,有说是李清照的生母的,有说是她继母的,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李清照小时候是在这位母亲身边长大的,故而李清照从小就是生活在这样文学氛围浓厚的环境里。】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记起幼时时光,确有父母谆谆教导,才让李清照有了今日。
若自己只是一个乡野村夫之女,恐识字都难。
古往今来,家学渊源对子女的影响确实很大。
李清照想,等她与官人有了孩子,定也会好生教导,让孩子成长成才。
不过,此处……
李清照记起了先时幕中女子说的话,为何自己的母亲不配拥有名字?
这就是幕中女子所谓封建社会女人的地位?
【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评价李清照少负诗名,才华横溢,“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评价不可谓不高。】
文人自古相轻。
听到这样的评价,许多文人士大夫便不服气了。
李清照凭着自己父亲的关系得了晁补之等人的赞赏,小有名气罢了。
这就开始贬低他们这些人呢?
不少人拿出幕中女子说的李清照对苏轼的评价做文章。
小小年纪,不尊前辈,简直目中无人!
这王灼也不知是何人,这样的话也是随口说的?
【关于李清照年少时期是在家乡长大还是在汴京,各位老师有不同的看法,我个人认为李清照是在六岁时跟着父亲李格非去到汴京,但肯定也偶尔会回到家乡,如果是在汴京生活的话,这年少出名的可能性要大些。】
【李清照的年少诗名因何而来我们已经无从得知,而我们知道的真正令她初露锋芒的是她的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流传下来的词中一共就两首如梦令,这两首都十分有名。】
赵明诚这时才扭头看了李清照一眼。
只见李清照两眼放光,似是十分期待幕中女子对她的评价。
李清照有才,作为丈夫,他是知道的,他也一直引以为傲,并没觉得女子不该读书识字。
可幕中所涉及的改嫁之事,却真真让他心中难受。
若说气倒也没了,他也看出来李清照百般想着安抚自己,然而自己总拉不下那个脸来。
今晚本该说开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