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74(1 / 2)

加入书签

李白一开始还没觉得自己多凄凉,此话一出,那种凄凉之感就陡然膨胀起来。

【我们了解了李白的诗句,能看到他的作品中很少有这种撇开豪气谈悲情的诗歌,但这也是他的一部分。】

【但他这样,很有可能是因为他此时没有朋友相伴,自己独处,多少就容易多愁善感一点,我们从他的作品中也能看得出来,与朋友在一起时,他基本上都是很放得开的,在他重游扬州、苏州等地时,见到了被贬的好友韦参军,写了《见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二首》,诗中皆是惺惺相惜之感。】

这还真是,谁没事跟朋友一起多愁善感呢。

不过两个失意的人在一处那不得伤感一下吗?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便是如此,他走到何处都能碰到被贬的好友,他们坐在一处便总有些排遣之语的。

这委实正常了。

【后来去到杭州,李白与李良同游,李白写下《与从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李良招待他,他大概以为自己终于要得到帮助了,心情颇好,再加上观赏金秋美景,快乐加倍。】

快乐加倍?

这时的李白似乎依旧没能获得机会吧?

看来又是空欢喜一场了。

【“挂席凌蓬丘,观涛憩樟楼。”我们乘坐帆船来到蓬丘岛,到这樟楼之上休憩观赏著名的钱塘江。“三山动逸兴,五马同遨游。”五马大车载着我们一同遨游,山景让我们的兴致更高。】

【这首诗字里行间,都写着两个字,快乐!后面继续写景。“天竺森在眼,松风飒惊秋。”天竺寺尽收眼底,秋天的风在这松林间飒飒作响。“览云测变化,弄水穷清幽。”看那云卷云舒,变化莫测,水源深处已是无尽的清幽,风景很美。】

【从寺庙写到秋风又写到秋云,而后 写隔山之海,引出自己的快乐。“迭嶂隔遥海,当轩写归流。”层层迭嶂的山峰将海隔在了另一边,窗外的江水也往海里流去,“诗成傲云月,佳趣满吴洲。”诗已经写好了,足以傲视云月,这吴地的山水真是让人感受到无限的乐趣啊!】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果然,跟朋友一起写的诗句听起来就挺欢乐的。

近日曹植和好友们的相处也还不错,只是总有人明里暗里地劝说他争位之事。

他并不想再去想这些事情,都避开了。

但从长远来说,他得劝着,否则迟早会出问题。

他不希望自己的好友因自己遇害。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李白的诗歌中所提到的兄弟叔侄就多达几十个,大部分还都是这种官那种官,但是为什么最后没一人帮着李白实现自己的理想呢?】

【李白唯一得到的供奉翰林的职位还是玉真公主帮忙,这里面可能有些历史上没有记载的原因,或许是这些亲戚都太远了,说白了是李白为了做官到处攀亲戚,碰到个姓李的就称兄道弟。】

李白这样豪爽的性子正是他们如今所推崇的。

家庭背景又如何?

只要他有才能,什么问题是不能先放一边的?

可惜,生不逢时。

【或许是因为李白确实和他们是亲戚,他们也承认,但是他们都没有帮李白,这很有可能还是和李白的身世有关,按理来说像李白这样的人物,《新唐书》、《旧唐书》应该会记载他的家庭背景的,但是就没有,所以很奇怪。】

【在这个所谓从侄良的这里没有得到帮助,后来这个李良带着二妓游会稽,《送侄良携二妓赴会稽戏有此赠》,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讲的东西不多,好像怎么理解都可以,我个人认为李白应该是有点羡慕又有点讽刺的心情的。】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起身坐到了破庙门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