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73(1 / 2)

加入书签

一般吧,就因为此时受辱,所以之后才能成就大业?

如此一想,似乎那些名垂千史的人都有过一段不堪回首的时光?

【老头没说句谢谢,仰天大笑而去,过了一会儿回头说道:“孺子可教也。” 还约张良五天后的凌晨在桥头见面,张良不但没怪他,反而还答应了。】

【只是没曾想到,第一次去的时候,老头自己早早地来了,怪张良迟到。第二次张良早去,却还是迟了一步。第三次张良干脆的,直接就不睡了,直接就去等着,终于通过了老头的考验,原来这个老头是高士黄石公,他给了张良一本《太公兵法》,张良日夜钻研,最后学有所成,在刘邦身边出了不少的主意。】

哦,原来如此。

他们就说嘛,如此反常一定是出现了什么转机。

这不?

这就改变了张良的一生。

若是他们也能有张良这般幸运,遇到黄石公这样的人物就好了。

只可惜,这怕是有点难了。

等等……

幕中女子,这表情是怎么回事?

为何瞧着有些嫌弃呢?

【嗯……这故事,怎么说呢,咱就是说多少有点传奇色彩在里面,若是普通人碰到这么个怪老头谁搭理他啊?不过《史记》之中挺多虚构成分的,这件事情的具体事实如何没人能知道了,但是它却成为张良良好质量的一个象征。】

【后世之人崇敬古人,其实很多时候崇敬的也并非他们这个人,只是他们的精神。】

【李白亦是如此,他说:“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我”来到这圯桥之上,看着这古迹,更加钦佩张良的英姿风采了。】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司马迁沉吟半晌,终是没能说什么。

这不是女子第一次提及《史记》了,似乎后世之人还挺信《史记》中记载的内容的。

但是女子否定其真实性也不是第一次了。

司马迁觉得自己写史应当不会随意写,就算有些不大清楚的以传说代替,那不是正常的吗?

为何有传奇色彩就一定是虚构的呢?

但现在显然不是研究这些的时候。

更为重要的是之后的事,他到底应当如何来编订这一部史书呢?

【只可惜如今只见这圯桥下的碧色流水,也不知黄石公到底在哪?“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他自己能遇到这个助自己成就功业的人吗?显然没什么希望,只能“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叹息黄石公已去,徐州、泗州也早已经萧条空乏了,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可惜啊!】

若真有黄石公此人存在,谁不想得之相助呢?

但是众人都只是当作传说看看,难道李白是真的相信了吗?

应当也不是吧。

李白似乎平等地羡慕每一个得到重用实现自己抱负理想的人。

即便作为大诗人作为诗仙,李白也与他们一样,壮志难酬。

此乃人间常态也。

【这首诗显然也是李白壮志难酬之作,只是所表达的方式比之我们前面讲过的几首更加委婉,从侧面表达了他的 心情。】

【李白也不只一次提到张良,在安史之乱后,他写下一首现实主义作品《扶风豪士歌》,里面提到“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报国之心,只可惜依旧是报国无门。】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安史之乱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