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71(2 / 2)

加入书签

李斯的想法他是明白的,现如今天下人信奉者众多,人心总不齐,且他们还会以他们的理论来反对大秦,这是让他很恼火的。

像他们这种还好,并不会那么容易被影响,但许多百姓极易被煽动,若是被有心之人利用,秦国稳定就更难了。

但是近来嬴政也慢慢地认清了厉法的危害,现在天下一统,该是休生养息的时候,再对百姓压迫恐怕是会引起反抗的。

对此他们还没有想到很好的解决办法。

但肯定不会焚书了。

【我们还得知道他们焚烧的是什么书,因为许多儒家经典在这里佚失,再加上后面有坑儒二字,许多人就以为焚烧的就是儒家经典,什么仇什么恨啊?统治者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统治服务的,所以不管是嬴政还是李斯,他们都不是针对儒家,其中有除秦以外的史书,有《道经》,就是影响人们思考的一些书籍,而且“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而坑儒也不是说把所有的儒生都坑杀了,但这有争议的,有说是坑的那些妖言惑众的人,有说是坑的骗人的术士,不管是哪一种都不是在专门针对儒家。】

【我们再来看李白这句诗还是很严谨的“不重褒衣人”,没说坑杀褒衣人吧。】

可不管怎么说,如何能将那些史书典籍都给烧了呢?

许多文人说起此事还心痛至极。

若是没有那事情,他们能读到多少的先秦典籍啊!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也跟大家差不多的想法。

这人老了真是容易做胡涂事。

秦始皇那般人物,老了也会做这样得不偿失的事,也难怪他老了也不清醒了。

不想承认,但这才是谏官作用之所在。

可帝王多疑,他自己也一样,并不会轻易信任那些人。

他也得承认,有时是会辨不清真伪。

真是难办。

【“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这里的叔孙通说的是秦末汉初的一个人,刘邦称帝之后,想改秦朝时帝王临朝的典礼的一些仪式之类,于是叔孙通就带着一些儒生去修改,但有两个鲁生就不愿意去,说天下初定,“公所为不合古。”在这个时期,儒家学派也是分为两派的,一派鲁学好古,一派齐学比较与时俱进,而叔孙通就是后者,那两人就是前者。叔孙通便说那两人“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最后带着人去修了朝仪,得到了刘邦的赞赏。】

【而在这里,李白就把自己比作知时变的叔孙通,说和那些鲁生不是一路人,“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连与时俱进都不会,还是回汶水边去种地吧。】

、【如果不与时俱进,指不定连种地还种不过那些农民呢,不管是做什么,做皇帝也好,做奴隶也罢,一味地陈规守旧都只能被血虐的。】

清,雍正年间。

雍正觉得此女最后的总结很有警示意义。

必须与时俱进……

想到这里他停顿了片刻。

如此说来,他限制海禁是不是也是不与时俱进?

西洋的许多玩意儿虽说都是上不得台面的,但却也是他们大清没有的。

可若恢复通商,海岸必然乱成一团,届时海盗猖獗,沿海人民依旧会遭受苦难。

雍正叹息一声,不能轻举妄动。

可是想到女子的话,他的眉头锁得更紧了。

会有更好的办法的吧。

【由此可以看出李白对鲁生的不喜是一直都有的,所以在《淮阴书怀寄王宋城》中有“予为楚壮士,不是鲁诸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