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28(2 / 2)

加入书签

各凭本事吧!

【当然了,我还是要强调,杜甫这首诗中的爱国情怀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呢,很多作品咱们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进行理解,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可以违背矛盾原则的,有好的一面自然就有不足的一面。】

许多人还未从震惊中回过神来。

女子说这个带给他们的震惊不亚于她先时用那什么弗洛伊德理论看《桃花源记》。

但是偏偏就是她这么几句话,众人竟觉得说得有道理。

可这与他们生来就知道的原则背离了啊!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国子监内,许多年轻的学子都开始动摇了。

“此女说得不假,家中小妹从小就爱读书识字,她的一手小字比先生写得还好,可从来没机会展现出来。”

“可女子出来抛头露面,成何体统啊?”

“男女到底有何区别,为何男子可以出来,女子就不行呢?”

“你到底是男子还是女子啊?”

“生而为人,是男是女有何关系?”

【看了新妇,我们来看看这个时候的老翁的情况,其实这几首的背景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邺城大败后,杜甫归途所见,所以这个《垂老别》和《石壕吏》也能联系上。】

【值得一提的是杜甫的作品大多为现实主义作品,但并非就是完全没有虚构,而是真实再现典型人物事件,所展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真实而不是现实真实,就比如这篇作品中的前几句。】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四处的战争尚未停歇,我啊老了也不得安宁。“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子孙都阵亡了,我怎么能茍且偷生呢?“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干脆丢了拐杖从军去,同行的人都为我赶到心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还好我牙口还行,只可惜就是太瘦了。】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但是作为一个男人,既然已经穿上铠甲,那就应该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这里仿佛老翁也不老了,士气大涨。】

看到这个愿意为国捐躯的老人,众人都是一阵感动。

可是这次众人都没敢大肆夸赞,生怕女子突然来个然而,显得他们像傻子似的。

但他们将这老翁与先时那个白发苍苍的杜甫形象结合起来,还是忍不住地眼眶发热。

有这样的爱国之人,大唐定不会那么容易衰败。

都怪那些不负责任的人!

那些人是谁却是如今的他们不敢说出口的。

思及此便更加愤愤难平。

【我觉得这里应该是有夸张之意的,征老人或许有可能,因为当时实在缺兵,但是拄着拐杖的老人不大可能吧,可为什么我们看到这样的句子却不觉得这首诗假,那就是因为它其中的艺术真实感染了我们,让我们理所当然的以为这样的事是会发生的,甚至并不是个例。】

【按理来说,现实主义文学它会尽可能地隐藏作者的情绪,就是把真实的事件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但我们在杜甫的诗句中却能感受到他的情绪,这就是因为我们了解他的生平,了解当时的背景,也将自己的内心置身于他所写的诗句之中,然后我们就会发现他的作品极具生命力和感染力。】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听到了先时自己没有涉及过的内容,他大概是明白现实主义之意,甚至能够确定自己的诗句就是现实主义,但是要如何才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呢?

自己的诗作流传甚广,当是有感染力的,但有生命力吗?

【这些诗句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就来自于他对于生活的细致入微地观察和了解。】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老翁从军,家中老妻本是不同意的,可是拦不住,在老翁走的时候蹒跚着步子追出来,不曾想却摔倒在地,年迈的她穿着单薄冬衣在地上哭得是如此伤心。“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双方都知道这次的分别恐怕就是死别,她自己尚且饥寒,还一直劝我加餐。“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老夫妻感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