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29(1 / 2)

加入书签

甚笃,可是却因为战争纷乱不得不分开。】

【前面好不容易激起来的斗志,这会儿向下落去,但老翁并没有一直消沉,他开始安慰自己的妻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土门、杏园都不是那么好攻陷的,“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现在不比当初在邺城,也不一定那么容易战死,“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人有悲欢离合,哪管你年轻还是老弱?所以别太难过,人终有一死的,能如此光荣地在战场上死去,也不算白死!】

【这句话既是老翁在劝说老妻,也是老妻在劝说自己,既是杜甫在劝说那些从军的人,也是他在劝说自己。】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叹息,是啊,有什么法子呢?

明知是死路,可除了这路就没了其他的路。

战是死,不战也是死,为何不试着努力一下?

若是没了兵,国土失守,那就没了国,没了国还哪来的家?

除了这样劝说自己,还有别的法子吗?

公元212年,建安十五年。

曹操又想到了子建写下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之句。

若是所有的将士都有他这样的气魄,那定能所向披靡。

自从他完全决定将子桓作为接班者,已经许久未单独与子建谈过,近来子建乖顺,也不知是否真心。

他素日自负,若是因此起了坏心是曹操最担心的问题。

可想起这样的句子他又将怀疑压下去了几分。

再看看。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承上启下的一句话,走之前想到少壮时国泰民安之景,不免感叹一番。其实这里的少壮时不止是指的老翁的少壮时,还有唐朝的少壮时,也就是开元盛世。 】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抿唇,也想起了那时候的日子。

似乎也是从那时候起,他觉得自己已经是千古一帝,无需再过多操心便能将大唐千秋万代地延续下去。

谁知这么短的时间内,竟就……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现在到处都在打仗,到处都是尸山血海,“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哪里有乐土?怎么还能犹豫?“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我毅然决然地抛下家庭前往战场,真是让人痛彻心扉啊!“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这里给我们的感觉仿佛既是老翁在吶喊也是杜甫在吶喊,他们都很痛苦,可即便前路艰辛还是得去做,这就是人,这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这不就是杜甫的写照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杜甫在做官时明知不该去劝说圣上了,可还是做了,最后被圣上不喜。

明知是不好的结局,却被命运推着不得不去做。

这就是人生啊!

【我们为什么说杜甫观察生活细致入微,他就是写什么像什么,写新妇就把新妇的心理也给写了出来,而这首诗中最后的这几句话若不是以老翁的口吻吶喊,可能还没有那般沉重,所以艺术就是来源于生活,若杜甫真实地见识过,他写不出这样的历史强音。】

【然而新妇可以思念丈夫,老翁有老妻惦记,邺城败后无家可归的单身汉却是独自一人承受着这样的痛苦。】

【我们再一起看看写单身汉的《无家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