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88(2 / 2)

加入书签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汉代的那些老儒生们,传承儒学都十分殷勤。为什么汉灭亡之后,都没什么人推崇六经了呢?因为东晋时期儒家受到玄学和佛教冲击,儒学相对汉朝自然不如,再加上他认为当时自上而下,都没有恪守儒之仁道等思想,所以有此一问。】

【“终日驱车走,不见所问津。”这些人整天只为了名利驱车奔走,再也没有像孔子那样为了求治世之道而整日奔走的人了。】

春秋时期。

孔子心痛。

为何要焚烧儒家经典?

为何不推崇六经?

如此看来,这魏晋南北朝时期当真是比当世更加恐怖的时代了。

简直恐怖如斯。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再不痛饮,真是白白辜负了这头上的葛巾了。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中的“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一句就是来自这儿。】

【最后陶渊明说:“前面都是我胡说八道的,肯定有很多不当之处,就当我醉人醉语吧!”】

【他在整个《饮酒》组诗中说到了许多的社会现实,强烈地表现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但最后却以这么一句“君当恕醉人”结尾,若不是“酒后吐真言”,那就是借醉吐真言。】

【虽然《饮酒》组诗说得差不多了,但酒与诗的故事却还未结束。】

第43章

陶潜影响

【除却有关田园与出仕矛盾的描写,陶渊明笔下还有一模拟较重要的作品,其思想内容是关于生死问题的思考。 】

【早在汉乐府诗歌之中就有许多关于生死的作品,到了晋朝因为时局的缘故,许多人在喜好清谈的同时也常谈论生死,但更多地是表现一种乐生恶死的生死观。比如说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提到的“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东晋。

王献之拿起身旁父亲创作的作品又欣赏了一遍。

看来这具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作品果然名不虚传,女子已经提到好几次了。

虽说有时是说其内容,但可想影响是巨大的。

思及此王献之颇为愉快,忙让人取了五石散服用。

【而陶渊明的生命观又有些不同,我们来看一看他的《拟挽歌辞三首》,这组诗主要是他年迈之后,想象自己死后的情形,表达了自己的生命观,又安慰亲友不必伤怀。】

【他这个角度是很刁钻的,是以自己死后的第一视角来写的。】

陶渊明自己都不大清楚自己的生命观是什么。

人生来都是要走向死的,顺其自然就行了。

难道这就是自己的生命观?

【他的语言跟我们现在的语言习惯还是挺相近的,不太会有弯弯绕绕的地方,我们只要了解了典故、了解了他的生平,都能大概看懂。所以有些地方咱们可以意译。】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有生就有死,生命都是顺应自然的,并无长短之分。这第一句就表现了他对于生死的看法,人终有一死。而这首诗就是在他身死之前而作,这更能看出他的豁达与冷静。】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过看着自己已经微微有些醉意的父亲,似乎明白了父亲对五柳先生为何如此喜爱。

因为他们身上都有那同样豁达的心态。

父亲年迈,离开是早晚的事,但真正听到具体时间苏过还是不免心伤。

而父亲却像是完全没在意,此时巨幕之中即便说着生死之事,父亲还能淡然饮酒,这是他达不到的境界。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昨晚还跟大家一样生存于世,今天早上就命赴黄泉了,“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魂魄也不知散到了哪里,尸身还放在棺木之中,“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小孩在哭着找父亲,亲友也在我的灵前痛哭。】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