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51(2 / 2)

加入书签

【后来赈灾剩了点银两,又安排疏浚西湖等,种菱除草修苏堤,做了不少于民有利的事情。】

元符二年,儋州。

心情一直没什么波动的苏轼这时眼中也隐隐有了热意。

他没想到自己做的一桩桩一件件,哪怕是此等小事也被后人铭记。

但这也并非他感动的原因。

遥望过去的岁月,原来那属于自己的时光每一刻都值得回忆。

【在1090年,元佑五年初冬,苏轼写了一首诗送给自己的好朋友刘季孙,叫《赠刘景文》。】

【写杭州的诗词不计其数,但写冬日的倒是少数,我们大家来看一看这首诗。】

【荷花早已没了,荷叶也都已经枯萎了,这时候只有残菊的枝在寒冬晃荡,你要记得一年中最好的时候就是橙子变黄,橘子青绿的时候。】

这诗句太过简单,没有人看不懂,却没人觉得这诗不好。

乾隆年间。

坐在椅上,乾隆摇了摇扇子。

评价道:“此乃‘浅语遥情’也。”

【橙黄橘绿是什么时候,不就是初冬吗?也就是现在的意思。】

【这首诗看着简单,但是还可以从几个角度进行解读,可以说前面是突出萧瑟的环境,但即便环境如此,依旧可以硕果累累。】

【或者说,前面荷花、荷叶、秋菊都已经渐渐凋落,现在才是正是适合我们成长的时候。】

【总结来说就是要积极向上,要乐观,这也是苏轼大部分作品里秉承的思想。】

公元811年,元和六年。

一阵风吹来,李贺猛地咳嗽了一阵,咳得面目通红。

等他回过神来正好听到女子解释此诗作。

乐观、豁达。

这是女子在讲苏轼时说过最多的词,或许是该如此。

依旧可以硕果累累吗?

可若试了,又受到更大的打击该如何自处?

“咳咳咳……”

【值得一提的是,自从屈原的《橘颂》讲“后皇嘉树”之后,众文人对橘树就相当于加了一层滤镜,就好像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后,我们也赋予了莲花更高洁的质量,所以这里我们也可以把此一层渊源带进去,情感深度就又有所提升了。】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屈原会心一笑。

橘树本就是高尚的。

不过又多了一个不解的词。

“滤镜。”

他将之记录下来,看着密密麻麻的被记录下来的难以理解的词,他微微叹息了一声。

其余诸国比之楚国好不到哪儿去。

大家最近的精力都放在了研究巨幕上,他们都渴望将巨幕占为己有。

或者是借巨幕之力发展自己的国家。

【1091年,元佑六年,苏轼又得到了回朝的机会,但是不过几个月就又因为政见不合被调往颍州。】

【后来又被调往扬州、定州。】

【1093年,元佑八年,高太后去世,新党执政,苏轼又又又被贬到了惠州。】

公元前31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