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52(1 / 2)

加入书签

7年,楚怀王十二年。

屈原觉得跟苏轼比起来,自己的那些经历真算不得什么。

虽都是贬谪,可这苏轼也被贬太多次了。

不仅如此,被贬之后有他那般心性者……

恐唯庄子耳。

公元212年,建安十五年。

曹植也觉得自己不过是换了几次地方,但好歹还衣食无忧,可这苏轼一次比一次处境差。

可即便如此,他也未曾颓丧,真当以此为训也。

809年,元和四年。

朗州。

原以为他们几人被贬出京已经很令人悲痛了。

没曾想还有比他们更惨的人。

都这样了苏轼也不曾怨天尤人,他们还有什么理由浑浑噩噩?

此时不正是橙黄橘绿之时乎?

思及此,连日来的愤懑突然烟消云散。

刘禹锡拿了纸笔给柳宗元写信鼓励对方。

“赠柳子厚……”

【虽然再次被贬,这次是比黄州更加偏僻的惠州,在那个时候惠州可以用穷山恶水来形容。】

【但是大家肯定也猜到了,我们的苏轼到了惠州同样过得有滋有味。】

【家人们应该都知道,苏轼是陶渊明的小迷弟。】

东晋。

陶渊明刚辞官还家不足一月,这巨幕已经出现第三回 了。

一开始出现时把他们都给唬了一跳,慢慢地众人发现这巨幕似乎并非有害之物,幕中女子也并无害人之心,于是便把这巨幕当成了平日消遣。

陶渊明还挺欣赏这苏轼的,只是若是他,这官定然是不会再做了。

先时他瞧那眉州风景亦是秀丽,若能在山间建一竹屋,与家人同住,与外事隔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比受如此气好。

然而,他没想到的事这女子说着说着就提到了自己。

只是这“小迷弟”乃何意?

竟是闻所未闻。

熟悉苏轼的人倒是大体明白。

1099年,北宋元符二年。

雷州。

苏辙还在为幕中女子先时说的苏轼会在常州逝世而伤感。

他知二哥素喜陶诗,如今幕中女子提及此事,二哥定然欢喜。

只是这“小迷弟”三字用得着实奇怪,他从未见过。

于是他又在信中添了些许。

“二哥见多识广,当知这‘小迷弟’三字出自何典,若二哥亦不知,想来便是出于后世无疑……”

远在儋州的苏轼当然不可能知道小迷弟之意,但此时却能理解。

【苏轼曾经说过,陶渊明的诗看起来平实但其实很美,看起来很清瘦实际上很饱满,他独独就爱陶渊明的诗。】

【他学习的不仅是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还有陶渊明的人生态度,于是他在惠州多少就有了那么一点归隐山林的意思。】

东晋。

陶渊明这时倒是来了点兴趣,有点想看看这苏轼的隐居生活。

其实早在黄州时,他就应当已有那意思了。

看苏轼对自己诗的评价如此中肯,他对苏轼这个后生更有了些好感。

【在惠州的时候他又搞了一块地,还专门写了一首诗《撷菜》,他说我吃这些菜一样能吃饱,何须吃那山珍海味呢?因为有了这样乐观的心态,他在惠州的日子再难过可能也不会太难过。】

【当然了,苏轼也没忘了自己美食博主的身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