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20(2 / 2)

加入书签

“要造福也得是造福我大明。”

当然,农学院也要。

“朕就是农民出身,若是大明农业比不过大清,那岂不是丢了农民的脸?”

朱元璋起了强烈的攀比心,尤其是对抢走他江山的大清,耿耿于怀。

既然海外在大明时候变强,他要让大明更强,强到无论是大清还是外邦,只能臣服,看这后世子孙还骂不骂他。

永乐年间,朱棣也不服:“朕既有郑和,也有海船队,不提前引进玉米番薯都对不起朕下西洋的经费。”

民间的商人沿海的百姓更不服“”

“去国外打工都能带回粮种青史留名,我上我也行!”

现成的引进番薯的方法都有了,现成的番薯产地也有了,这么好的青史留名机会还不珍惜,那真是活该自己碌碌无为。

有了天幕以后,从洪武年间开始,就已经不再实行海禁,而人被利益驱使时的行动力是惊人的,还没等朝廷下令,已经有不少海商渔民,带着熊熊野心,冲向了茫茫大海。

玄烨原本因为“御稻米”的成功还有些飘飘然,现在看了看自己写得诗歌,嫌弃地推向一边。

“朕也研究了水稻,可惜产量相比这后世,还是差了许多。”

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是华夏古代帝王里唯一一位亲自培育出高产水稻的育种专家,也正是康熙皇帝亲自培育的水稻,终结了古代史上长城以北不能种植水稻的历史。

古代许多帝王都有在皇宫中单独开辟农田来提倡农耕的习惯,康熙也不例外,他在宫中有丰泽园,种植了来自全国各地省份进贡来的稻种。

但是不同的是,康熙的亲力亲为,不仅仅是提倡农耕,还开始培育良种。

康熙二十年,玄烨去丰泽园查看稻田收成,发现了一个抗寒高产稻种。

康熙开始就这个发现,用了十年的时间反复试验研究。

等到证实“明岁六月时此种果先熟”时,康熙才确定为一个新品种,这时,便开始在承德避暑山庄试种,由相关官吏负责看管。

等到丰收之后,康熙亲自试吃,并且赐给百官食用。

据史料记载,“御稻米”具有两大特点,第一:早熟,比一般稻种早成熟两个月;第二个特点就是好吃,康熙自己说“气香而味腴”,他从康熙二十年开始就一直食用。

之后,康熙每一季度都从他的试验田中挑选耐寒、早熟、饱满等具有优良特性的水稻种子,然后进一步培养、筛选,直到全部都符合要求为止。

——这种培养新型植物的方式在1856年被西方植物学家维尔莫林首先提出,被称之为“单株选择法”,也就是说,康熙的这个技术领先西方140多年。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起初,因为“御稻米”产量不足传统稻米,每亩产量不足1石,大臣们有些犹豫要不要推广,直到发现该稻米成熟时间更短,可以一年两熟,作为双季稻推广,最终使得种植水稻的百姓亩产提高三倍。

“高产啊,高产。”玄烨眼红地看着现代杂交水稻的产量,用手轻轻在膝盖上拍打着,片刻后下定决心。

“农业学堂之事没那么简单,先从已有的条件开始,朝廷也设立农学奖项,先吸纳民间农学人才,共同研发御稻米。”

说着瞅向几个儿子们:“你们都别闲着,这一期天幕说了如此多的农学之事,回去给我写学到了什么,朕明天要看。”

学业一向繁重的阿哥们不管面上如何,心里齐齐吃了苦瓜似的。

这写农学,他们该怎么写,写什么啊?

虽然康熙帝亲自育种,但是不代表每个阿哥都精通农事,写学到什么,明显不能随便糊弄。写得太假大空也不顶用,皇阿玛可不是好糊弄的。

阿哥们齐齐在心中下定主意:

这农事府中幕僚和母族贵族显然也不懂,还得自己亲自去看。

远的不说,母族的庄园,京郊附近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