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58(2 / 2)

加入书签

他们拎着蒲团跪坐下,双手合十。

他们或许不能坚持一整夜,但用最诚心的姿态为周夫子祈一道福还是可以的。

厚重的颂扬之声,从欣阳书院这座小院里传出。

顺着无拘自在的夜风,送往遥远的京城贡院。

一愿本次会试能顺利举行,让大庆学子都能如去尘明珠一样走到百姓、陛下面前。

二愿当今陛下慧眼识珠,选出优秀俊才,共同治理出太平盛世。

三愿可亲的周夫子,在会试中一展身手,拔得头名。

万千荣光加身,一朝看尽京城春艳景。

初九这天,周自言早早醒来,收拾好自己后,才听到第一声炮鸣。

第一场还是只考一天,最晚初十上午交卷,过时不候。

虽然考试内容都是熟悉的东西,但会试削弱了诗词歌赋的重要性,加大了对于时政和策论的考察。

在选择考题上,也多了许多避讳。

题干不可用朝廷惩戒之事,不能讥讽时政,也不可擅自割裂经典。

也就是说,主考官不能随便对所选取的文章典籍添加自己的想法,以免在判卷的时候,直接否决那些和主考官意见相左的文章。

第一场为六道考题,皆出自四书五经,每道题至少五百字详解。

作答的时候也如之前一般,不能脱离典籍范围,还要言之有物,与现在的大庆时政联系到一起。

六道题,几乎是毫不相干的六道题,每写完一道,就要清空脑袋里的知识,重新投入到下一道题里,转换思想,再次作答。

此时天刚蒙蒙亮,周自言转转手腕,开始研墨。

初春的墨汁凉得快,干的也快,需要不停搅拌才能把墨汁揉开。

要用一天的时间写完六道题,工程量相当大,所以每一刻钟都不能浪费。

乡试时发的草稿纸,还算有点用处,到了会试这会,草稿纸的用处便小了。

周自言尚且能在草稿纸上写一二点提纲,而那些写的慢的考生,根本来不及誊抄,所以干脆在答卷上一遍过。

其实从乡试开始,每次审查考卷,考官们就不光考察考生们的学问,也开始考察考生们的字体。

像那些飘逸潇洒的字体,是考生在科举之外获取才名时才用的,在考场上肯定不行。

会试的阅卷量不能同乡试而言语,所以科举的字体,讲究一个笔迹顺滑,四平八稳,清晰好辨认。

字体做好了,还要想办法提高一篇文章的阅读性。

怎样开头,怎样起承转合,怎样结尾,都有讲究。

每一位考生的学问都是一样的,但偏偏就是这样的小细节,除非有专人指导,不然没有门道的普通考生很难得知其中的奥妙。

以往的考生们都是看运气,再要不然就硬拼自己的学问。

学问过硬的,能过,学问差一点的,过不了,那也只能认命。

但这回,部分在京城读书的考生们不一样了。

他们已经知道会试答卷时要注意什么,也知道怎样的分段,怎样的语气最能让考官看的舒服。

这一切,全得益于那本朝廷出版的《科举考纲重点》。

从前他们不知道的细节处,通过这本书,全都看的一清二楚,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四处瞎蒙。

只要他们按照书上写的内容,改正自己落笔的习惯,就能写出一篇符合考场标准的文章。

这等好事,可是朝廷和那名笔者的功劳!

周自言写好了草稿提纲,正握着笔奋笔疾书。

殊不知同一考场内,已经有考生打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