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7(2 / 2)
蒲安看到自己直播间的粉丝们看起热闹来,评论区里一片哈哈哈。
她僵硬地抬头,希望能从大佬们那里得到帮助,只见谭局和一干教授们都趴在玻璃罩上,举着一块提词牌:“小蒲,快想想办法啊!”
小蒲能想到什么办法?小蒲也很慌张啊!
蒲安清了清嗓子,强笑几声:“哈哈哈,大家演得很卖力,那什么,我们继续,刚刚讲到王振了,对,王振,一代权宦。”
朱元璋和朱棣停下来。
太监的一身荣辱,俱系于皇帝,所以皇帝才会信任太监,朱棣之所以设置东厂,是因为他笃定,太监离了他,就是自寻死路,在他手里,太监掌握再大的权力,也掀不起浪花。
那么,这个一代权宦是怎么来的?
朱祁镇别开脸,他有预感,等这位姑娘说完他与王振的故事,父祖肯定会更生气。
【王振自幼入宫为太监,在内书堂读过几年书,因为办事谨慎,被朱棣派到朱高炽身边,后又被朱瞻基派到太子朱祁镇身边陪读。
朱瞻基驾崩时,朱祁镇不到十岁,所谓主少国疑,幸好朱瞻基留下了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内阁,以及张辅这样的忠心老臣们,与有女中尧舜之称的太皇太后张氏,一起稳住了朝政。
朱祁镇因为年幼,不能接触政务,每日的工作就是学习,但他一个小孩,肯定不喜欢天天被拘着,所以在老臣们给他开筵讲学时,朱祁镇迅速拒绝。
而王振这个时候的形象,就是深受主人家三代重用,与小主人有着极其深厚情分的忠仆,相较于时常啰嗦上谏的臣子,显然,完全听命于皇帝的王振,更得朱祁镇的宠信。
他登基后没多久,王振成为了司礼监掌印太监。
作为皇帝的代言人,王振的行为与皇帝的心意脱不开关系,无论是他‘招权纳贿’,还是挑衅试探前朝大臣,都离不开皇帝的默许。
朱祁镇之所以这么纵容王振,实际是为了将散落在大臣手里的权力,收揽到自己手里,朝臣们向王振臣服,实际上是在向王振背后的朱祁镇臣服。
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张氏薨逝,朱瞻基留给儿子的老臣们要么逝世,要么为保全自己,不干预国事,皇权被朱祁镇牢牢抓在手里,王振的权力达到巅峰。
据记载,王振那时‘无大小皆望风拜跪,举朝以父翁称’。
此时,朱祁镇从登基时不足十岁的儿童,长成了一个热血的中二少年。】
听天幕娓娓道来的朱元璋和朱棣略微平静了点,截止目前,这个后世儿孙的作死行为,尚且在他们俩的容忍范围内。
难不成是那个叫王振的阉人,欺上瞒下,通敌叛国,造成了皇帝被俘的耻辱结局?
【瓦剌与鞑靼,都是大明的心腹之患,正统年间,瓦剌时常犯边,大明边疆被侵扰得烦不胜烦。
瓦剌的太师也先,以朝贡为名,常常来大明混吃混喝,他们上供的贡品不过是寻常之物,但大明为了面子,给进贡者按人头回礼,且礼物颇为丰厚,也先抓住这个占便宜的机会,时常率领上千人来明朝进贡,每每离开时,都会拉走一大批财物。
这引起了王振的不满,减少对也先的赏赐,也先以此为由,挥师南下,兵临大同,威胁京师。
其实在也先南下之前,就有朝臣上书瓦剌有不臣之心,请求支援边疆,但都被朱祁镇和王振忽略了。
在朱祁镇看来,区区瓦剌,当年被□□、成祖按在地上摩擦,就是这样的一群人,如今竟然敢和大明叫板?他怎会把他们放在眼里,必须打服他!
他忽略了瓦剌经过十几年无战事的休养,已经养出了一批精锐,忽略了明朝建国多年,军队里已经出现了贪污腐败的现象,战斗力大幅下降,甚至有人与瓦剌勾结,向瓦剌提供武器。
不顾于谦等多位老臣的劝谏,在王振的建议下,朱祁镇决定御驾亲征。
客观来讲,正统三年,朱祁镇命王骥收拾了侵扰边境的鞑靼阿台汗,又平定了土司思任发侵占南疆之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