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80(1 / 2)

加入书签

篇文章是由内阁执笔,皇帝签字发出的!

即使刊印在报纸上,但带了帝王签名,便没人敢看轻,更是比寻常多了份新鲜。

话说,这报纸刚出现不久,就上达天听了呀。

《告天下百姓书》中,写得便是昨日早朝之事。

文章将新政策“女子可一同参与科考”一事,写在了最前面;后面则是写了这条政令出现的缘由。

各位大臣的发声、辩驳、皇帝的态度和出现这个政令的缘由,都仔仔细细地写了出来。

当然,文章的导向是安临琛想看到的方向。

文章中,大臣们出面居多,皇帝存在感同样不高。不过他们都不是主角,十个人看文章,十个人最后都会将目光聚集在刘太师身上。

全程‘高光’。

文人笔杆子间的学问耍得出神入化,深入浅出。文章中刘太师说得话都被收录,稍微加点春秋笔法,便比朝堂上的更阴阳怪气,令人看之不适。

全篇翻完,只记得一件事:这人好生聒噪和不要脸。看似满嘴的仁义道德,实则满肚子的假仁假义。

如此之人,竟也身居高位。

前因后果明确后,这份《告天下百姓书》的意义和重量更为凸显。

哪怕诏书、教民榜文还未出现,“女子可入科举了”这则消息也迅速传播开来。

报纸更像是朝廷的先行军。

同时,这则消息,也将楚蕴灵年前就封的“报宣司卿”官位,彻底砸瓷实。

这份报纸发售不过半天,天下文人纷纷慷慨下笔,直抒胸臆,到处都是议论此事之人。

那句‘君子以气节立天地,克己复礼。’广为传唱,一时间被称赞是轨物范世。

同样的,也有人表达了对于女子读书与做官的不看好,但多数能想到的理由,都被辩驳过了不说,前人还在报纸上惟妙惟肖的刻着呢。导致这些声音到底没能扩散开来,目前目之所及处,这条新策得到的都是赞同和表扬。

文人尤其重脸面,谁愿意被人唾弃?尤其此时枪打出头鸟。

京城,停云楼。

停云楼本只是个小茶楼,偶尔请个戏班子热热场,多数时候还是靠传统的说书人扛客流量。在报纸火了之后,他们便也开了解说报纸的场次。靠着报纸,这停云楼翻新了一番,摇身一变,成了个高雅的文人聚集之地。

最近不得了啦,他们更是办起了‘辩论会’。

此时的停云楼一楼大厅里,便聚着不少人。他们正吵到了兴头上,话语间慷慨激昂,相互都带着一丝火气。

停云楼二楼,一个头戴儒巾的书生端着茶水,正细听着下面辩驳的声音。

“……男子有男子的伟岸,‘力拔山河气盖世’不若如是!哪个好人家女子能有这等魄力和胸怀!”

“呵,怎么没有?‘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辞流传至今,也没人说这般替父从军的女子是软脚虾!更没人说木兰不是好人家的女子!”

“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更吟风。磨穿铁砚非吾事,绣折金针却有功。”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世人一说女儿身,便只能想起那弱柳扶风姿态,但坚韧不拔的品质,从不分性别,行凶作恶者、与人为善者、仪态万千者、这从来分的不是性别而是德行。”

“女子自有一番女子的才华,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如何让人不心动?如今别说女子了,哎大男人都追求起贤静雅来了,再不复上古文人的风采。可悲可叹!”

“尔等目光短浅,这番哪里是性别之争,这是寒门学子的出路啊!高门大户里哪个不读书?这政策能让咬牙供读书人的平民百姓多了不少选择,此乃大锦之幸事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