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49(1 / 2)

加入书签

赞叹道:“陛下仁德宽和。李义府之罪,原该遇大赦天下也不能还京的。既然皇帝有此恩典——”

“姜侍郎。”

闻丹陛之上,皇后点名,姜沃出列。

皇后声音温和:“姜侍郎于吏部考功属,那便在李义府的流放令上记一笔,若是他真的养出了汗血宝马,便按陛下恩典,遇赦可还。”

姜沃抬笏板于面前:“臣领旨。”

朝臣们:……

何必绕弯子,帝后您两位直接说,李义府此生流放不还,不就完了?

心声虽如此,面上还得附和皇后道:“陛下仁德宽宥之心,古今罕见!”

*

经此一事,敏锐的朝臣便体会到了皇后的政治手腕。

《姓氏录》顺利修成,世家阀阅声望为之一折。

而此番秉公处置李义府,又平了朝堂怨愤。世家朝臣除掉这个‘罪魁祸首’,倒也不好继续闹下去了。

皇后这一番操作,相当于捡了把本就脏污的刀,捅了世家一刀,然后把刀一扔,自己身上都没溅上什么血!

不少臣子不由想起,皇帝当日下旨时还提到过一句‘后性明敏,涉猎文史。’

当时诸般朝臣是没有把这句话往心里去的——这就像各种册封诏书,说的自然是好话。皇帝当然要先夸一夸皇后的水准,才能委任政事。

但朝臣们起初如何肯信?

在他们眼里,皇后是一直深居宫闱之中的女子,所谓明敏,大约也是后宫事上的‘明’罢了。涉猎文史,大概就是指皇后颇喜诗文笔墨。

然而皇后理政数月后,朝臣们不得不承认,皇帝这两句评价,并非虚词。

若说皇后大事上的明断,朝臣们还觉得是皇帝养病之余,将圣意传给皇后,她只是代为执行。

那么许多突发的庶务朝事上,皇后的明敏果决,也让朝臣们渐渐看清了,皇后,确是能代政的。

而在皇后干脆利落处置了一位中书省侍郎后,朝臣们越发意识到,这朝堂上,从此只怕是二圣并立了。

亦有朝臣想起《王莽传》中那句‘显奏免之,权与人主侔矣’——

侔,相等之意。

如此决断三省六部重臣任免事,皇后之权,已经几乎等同于皇帝了。

**

显庆五年七月。

新任熊津都督刘仁轨上奏,禀明一事。

百济义慈王一脉子孙,已然尽数点清。只待苏定方大将军还朝时带回京中。

大唐灭国战打多了,都已经有了经验——灭一国后,官员可以依旧用当地人,但根深蒂固的王族最好挪走。

免得等大唐军队一撤,余留的王室血脉,便以血脉重新自立为王,招揽旧臣形成叛军反唐。

过去也有过类似的经验教训。

百济又山高皇帝远,只怕更易生叛乱。

因此这回,苏定方是准备把所有百济王族都带回长安,从此吃大唐公粮的。

然而对着名单一点,发现义慈王还有一子,名为扶余丰,幼年就被送到倭国为质子。

苏定方和刘仁轨的看法都是,这个王子一定更得带走!

毕竟倭国之前就跟百济勾连,一起打新罗。

这回因大唐大军压境,速战速决,倭国都没来得及过来帮百济,战斗就结束了。

可若是倭国还留着这个百济王子,说不定就会以此生事。

于是刘仁轨以熊津都督的身份,派出了一队使者前往倭国,要求倭国交出扶余丰。

然而,倭国拒绝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