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55(2 / 2)
这也是需要时间的,而且明远没把握,不知道这个过程在“争分夺秒”道具的应用下是不是也能快些完成。
但不管怎么样,军器监南方作坊的的确确是在南来之后的一年间获得了重大突破,造出了前所未有的新式兵器——尽管现在谁都不敢宣扬此事,但是功绩是实打实的。想必到了官家那里,也会得到奖赏。
当晚,明远与沈括、吴坚等人,在北高峰下山坳中的茅舍里,吃了一顿农家饭,喝了些农家自酿的小酒,就算是自己人先庆祝一回了。
席间,明远委婉地向沈括询问:“存中兄,如今海寇在两浙沿海作乱,祸及商船和船工水手等无数。小弟想着,军器监研发出的,毕竟是远程武器,且威力比以往强了不少。在存中兄看来,这些火器,将来是否有一日能用于民间呢?”
沈括性格比较软,遇事容易摇摆,没有担当。但他绝对不是一个蠢人。
当下沈括饮下的那点水酒也瞬间全都吓醒了,冲着明远连连摇手:“不可,远之,万万不可——”
态度异常坚决。
明远“嘶”的一声,表示自己说错了话,连忙又给沈括斟酒,并且连连道歉,说他这只是一时想岔了,不该提此建议的。
沈括这才作罢。
第二天,沈括作别夫人,与匠作官吴坚一道,押着他们的“重要物资”,上京面见天子去了。
但明远哪里能轻易放弃。
他以前向来不过问官场上的事,现在看来不问是不行了——这时他交友广泛的优点就体现出来了:他有不少可以请教的对象。
最终明远决定去问苏轼:“子瞻公,小弟有一异想天开的问题:如果两浙路的官员,上书天子,请求放宽对从事海贸商船的限制,让他们能够拥有用于自保的武器……威力比较强的那种,天子会点头吗?”
苏轼大概能猜到明远为什么会问这样的问题,毕竟近日史尚“死里逃生”的故事在整个杭州都穿得沸沸扬扬的。
因此苏轼揪着自己的胡子,严肃地摇摇头:“远之,某要说一句,这绝对不可能。”
苏轼的言下之意:明远同学,请千万不要天真了。
“我大宋重文抑武的原因,远之想必也知晓。”苏轼并没有就这一话题深入讨论,而是摆事实,讲道理,“连军方的将领都没有任何机会拥兵自重。但凡立有殊功,固然会加官进爵,但也会立即被调离,入朝当个大佛供起来。”
“试想,官家又怎么会允许民间保有武器?将来万一成了祸乱之源,还如何是好。”
明远点点头,他认为苏轼说得非常在理。
像狄青这样立有大功的名将,照样能调入京中,给个枢密使的官职供着。
自己想让海商能多掌握一点力量,似乎确实是有点“天方夜谭”了。
不过苏轼眼珠一转,给明远提了一个建议:“远之何不去找元长谈谈?”
“蔡元长?”
明远提到蔡京的名字,已经又头疼起来。
“是呀,因为这本就是元长的职司啊!”
苏轼提醒明远:蔡京现在任钱塘尉,本就有职责守御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