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27(1 / 2)

加入书签

, 当面赞了又赞。

蔡京看起来却不以为然, 淡淡地回应一句:“写字么……小道而已。”

明远正好在一边听见,忍不住偏头瞥一眼蔡京,心想:你就“凡尔赛”吧!

然而他心底却突然有点触动:蔡京于书法上固然擅长,但他内心估计也只是将书法当做是帮助自己达到目的的手段。一旦这手段还没能派上用场,蔡京就不会以此为荣,而是将之认为是“雕虫小技”。

明远一时就不太想再搭理这家伙,转头离开,自去在资圣门前的各个摊位跟前随意闲逛。

“郎君,怎么会有人售卖这么破旧的瓶瓶罐罐?”

跟在明远身后的向华,像个土老帽似的大惊小怪。

明远转身一瞧,顿时绝倒:“这瓶瓶罐罐看着破旧,是因为……它们是古董啊!”

向华所说的,是整个资圣门附近位置最好的一个摊位,位于一株遮天蔽日的大树下,树影斑驳,偶尔漏下一点两点阳光,照耀着地面上摆放着的一个个青绿器皿。

靠在树下闭目打盹的摊主,身着道袍,头戴道士巾,人精瘦精瘦的,颇有些仙风道骨的模样。

在这个摊位上,摆满了各种形状的铜器,看形状,有钟、鼎、彝、尊、觚、鬲……形形色色,每一枚的体型都不算大,最大的是一座鼎,看起来也不过与一张日常小茶几一般大小,跟后世摆在博物馆里的那些国之重器,体型不能同日而语。

但这勾起了明远的极大兴趣。

他知道宋人极爱金石,因此不懈收集前朝的各种青铜器皿,并且加以研究。站在他现在这个时间点上,前有欧阳修的《集古录》,后有赵明诚的《金石录》,都是这个领域集大成之作。

同样,因为宋人对这些金石古董的热衷,令它们的身价倍增。据说,一件源自三代的青铜器,价值至少在500至1000贯之间。

明远:开玩笑……1000贯算什么?这里面若是有一件来自夏、商、周时期的真品,放在后世那就直接是国家级保护文物,绝不允许流失的那种。

他若是能以1000至2000贯的价格,淘到一件三代的青铜器,那也算是为他的“花钱大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抱着这个心态,明远迈步上前,冲那名闭眼假寐的摊主随意点了点头,然后从袖中抽出一枚帕子,将右手包住,用隔着帕子的手去捧起摊上摆放着的一枚枚器皿,仔细地察看。

作为一名拍卖会的常客,明远当然知道选购古董最要紧的,是不能买到赝品。青铜器尤其如此。

铸造于三代时期的青铜器,即使是在眼下这个时空里,也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经历了多次朝代更迭、战乱与动荡。能够保留下来的,多半已在地下埋藏多年,重见天日以后,遍身布满铜绿铜锈。

但这并不意味着遍身都是铜绿与铜锈的,就一定是三代遗物。

青铜器表面也许还有铸造时留下的铭文,可以辅助判定年代。但谁也不能保证,这些铭文不是后人仿制的。

明远对金石古董略有些研究,但是他在本时空时,拥有碳同位素检测这件利器。

现在,看不到碳同位素检测报告,面对各种形态的青铜器,只能依照对于器型的了解,和对铭文的辨认,来判定物件的真伪。

但其实也无所谓,买到假货不要紧,只要能把钱花出去就行——

这个念头一起,明远忍不住对自己这种“暴发户心态”嗤之以鼻,自嘲地一笑。

他用帕子包着一枚觚的觚足,开口向坐在树下正闭目养神的摊主询问:

“敢问这物件要卖多少钱?”

响起的却不是明远的声音。

在明远身边,蹲着一名二十四五岁的青年,也像明远一样,用帕子包着手,正托着一枚青铜盘。那枚青铜盘上明显有些铭文,看起来更有研究价值。

刚才正是那名青年开口,问那道士摊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