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614(2 / 2)

加入书签

朱同忍不住道:“那我呢?”

哄了一个,其他人也不能忽视,朱标就是端水大师:“都有机会去,轮流去。我这次绝对不抛下你们。”

宋璲和朱同满意道:“谢公子。”

朱标道:“称呼我的字即可,我们扮做考生,可别露馅。”

朱标做请状:“仲珩兄,大同兄,孟藻兄,请。”

宋璲、朱同、刘琏笑着拱手:“伯泽兄,请。”

四人装作至交好友,摇晃着扇子,走下了马车,开始逛街,微服私访。

其实倒也不是装作,他们四人确实是至交好友了。

三千考生在京中滞留了已经两月。礼部要准备一个月才能开启会试,他们还要再滞留一月。

他们得到了朝廷的补贴,可以去官学上课,去印刷厂和书社、公学兼职,与其他考生建立了类似同窗的关系。

之前他们只是同乡聚在一起,现在聚在一起的人已经打破了地域的界限。

带着各地不同口音的官话在茶楼酒肆激烈碰撞,气盛的学子们时不时地和对方文斗,激烈文斗后大部分都会成为朋友。

他们还和官学、国子监的一些学生成为好友。官学和国子监的隔膜,因为他们也有了破冰的迹象。

不破也不行。国子监的学生知道官学的创始人就是太子,心中被老师们塑造了许久的虚假的自傲不由崩塌。

儒家变成儒教之后,读书就变成了“货与帝王家”,皇帝需要什么,科举要考什么,他们就学什么。

太子创办官学,那么官学教授的内容才是皇帝想要文人学习的内容。他们要么自傲地不走仕途,要么就老老实实按照朝廷的规矩来。

如果是王朝建立后,皇帝要建立与以往不同的官学定会遭遇剧烈反对。但谁让官学是先于国子监建立?而且建立的时候,世间人都不知道创办者就是朱元璋的继承人,对其十分轻视呢?

在许多老派文人看来,就算大明建立之后保留了官学,但只要皇帝没有公开偏袒,他们仍旧能够凭借千年的积累压过这个新兴的学派。

结果官学就这么保留了十几年,培养了大量学子,到朱标身份坦白的时候,已经是“积重难返”。

“怎么没见过四位?”朱标等人进入一个茶楼后,大约是他们就算乔装打扮,其气度也卓尔不群,立刻就被正高谈阔论的学子们拉住,热情地与他们打招呼。

朱标笑道:“我四人是京城周边人,听会试延期后就立刻归家继续苦读,近日得到消息才来京城。”

朱标这样的学子不少。会试刚延期的时候,朝堂还未有补贴的政策,所以能返家的学子都已经返家,只有家中较远的学子留在京城等待。

之后朝廷虽然有补贴,但他们也不是什么都不花费,所以仍旧倾向于留在家中。至于去官学和国子监上课,只要能考中,他们自会有机会。若考不中,积极钻营也没用。

好吧,他们就是酸。因为朝廷补贴只登记一次,错过了就不能再申请。

“你错过了在官学上课的机会,一定懊悔了吧?”一个略显轻浮的书生打趣道。

刘琏冷哼道:“等我等金榜题名,自有大儒为我授课。”

那轻浮书生并不生气,笑道:“这倒也是。兄台很自信啊。”

刘琏懒洋洋拱手:“都是从乡试中厮杀出来的举子,没些自信怎敢来京城?”

轻浮书生大笑:“兄台所言极是。在下练子宁,名安。”

见朱标等人疑惑,他身旁一沉稳书生道:“练兄以字行于世。”

世间文人虽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