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425(1 / 2)

加入书签

筹集钱粮。但我顶多只能供应一千轻骑十日的粮草。”

朱文正道:“十日就够了。把牧民赶向北边,一定能引起他们骚乱。至少今明两年,他们没空来劫掠我们。可惜,这法子只能用一次。”

朱文正此策,是打不认为大明也会“打边草”的蒙古贵族一个措手不及。

当第一次策略奏效之后,他们就会在北平附近安插探子,只要有这个迹象,牧民们就会离开“十日”这个北平骑兵能活动的势力范围。

以牧民们对草原的熟悉,北平骑兵就要次次扑空了。

至于拔掉探子,那也不可能。骑兵出击,后勤准备需要调动许多人力物力,只要住在北平城附近,有眼睛就能看到。

在所有人都在思索如何彻底解决草原问题的时候,朱文正凭他将帅的直觉,直接提出了解决当下问题的办法,让李文忠和陈英都有些挫败。

常遇春对朱文正刮目相看。

看来主公捧自己的亲侄子并不是硬捧,朱文正确实是个名将胚子。

陈标和朱文正在北平都有“先斩后奏”之权。只要陈标自己能筹集足够的粮草,就不需要先向应天打报告。

陈标立刻调集钱粮,朱文正清点骑兵,对外宣称“支援”甘肃和山西剿灭落草为寇的残元溃兵。

在一个大晴日,朱文正领着一千轻骑兵离开北平城。

这之后,就是草原牧民的噩梦时刻。

越靠近400mm降水线,草原生长情况越好,水草最丰茂,最适合过冬。因草原变成了大元的岭北行省,所以牧民们已经习惯过冬的时候南迁。

而这个冬季,他们迎来了大明的铁骑。

陈标知道这会造成多少惨事,但他还是同意了。

陈标给亲爹写信的时候,自我吐槽道,“其实我也能想到这里,只是我不愿意去想,不肯做出这个决策。所以我才召集哥哥们和常叔叔,寻求他们的意见。我知道这样做很残忍,所以我只能让别人做出这个决策,这样我的负罪感会小一些。”

“我真虚伪,真伪善。但下次,我会继续虚伪、伪善。知错不改。”

朱元璋前脚接到陈标从官方渠道发来的“瓦剌东进,草原部落恐怕今年会北下劫掠”的折子,后脚接到陈标对亲爹的信。

朱元璋看到前一个折子,大发雷霆,恨不得亲自提刀去草原制造杀戮。

当后他看到后一封信时,怒气熄灭,变成了浓浓的心疼。

朱元璋想到了陈标当时驳斥朝中几位大儒时说的话,“皇帝不能是道德圣君”。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道:“召集文武百官,临时召开大朝!”

边疆不能只有标儿镇守,不能只让标儿承担一切。他要在北边建造更多的边塞。

文英的策略正戳中朱元璋的心坎。不能屯田,那就放牧。

至于拥兵自重,至少在他和标儿这一朝不用担心这个问题。至于后人如果管不住边镇,那他们自己再想解决方法。

如标儿所说的那样,一代人只能依据当前实际情况,做好一代人的事。

天书也说了,所有事物都在不断变化,后人的应对也要不断变化。

朱元璋脑海里已经浮现出他需要的政策。

朱文正、李文忠、陈英,还有他的几个儿子,可以封为塞王,由太子带领,藩王戍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