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01(1 / 2)

加入书签

多为蜿蜒小道,要运送物资多依赖骡马,板车、推车什么的几乎无法达到,也就是不能大规模、快速的运送物资。

如此情况下, 中原的防守重点却多在西北方向。

游牧民族几千年来都是中原大患, 便如汉朝、唐朝武力之强, 多次深入草原作战,甚至不乏将其纳入版图之中, 可是随着王朝国力衰弱,其又成心腹大患, 甚至延绵到了近代。

所以在海上列强还未逼近之时, 中原王朝的防守重点从来都是向北倾斜, 因此军事和经济双重的情况也成普遍。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敦煌, 以前敦煌号称西域明珠,经济发展十分繁荣。

可是自中唐以后,安史之乱使吐蕃截断了路上丝绸之路,因此导致商贸由陆地转为海上,开辟出了海上丝绸之路。

但是随着商贸路径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原来丝绸之路的沿线城池也跟着逐渐没落,人口减少,物资不丰。

此事乍一看只是地区经济做了转移,但实际影响绝不止于此。

不管什么时候,打仗只要不是速胜速败,那么后勤补给便十分重要。

比如唐朝以前动不动就西出万里,打到中东去,似乎打仗十分容易,可是后来吐蕃截断路上丝绸之路后,宋朝便连打蒙古都费劲了。

这里头固然后宋朝重文轻武的原因,但是后勤补给也是大问题。

毕竟古代交通不便,因此若是要往前线补给人员、粮草,则耗时日久,甚至有时候根本来不及。

而唐朝之所以能如此容易的西出万里,便是因为那时路上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繁华,他们要补充物资根本不用从江南之地调运,而是直接从当地补给就行。

这就是经济和军事重心都在一地的好处。

后来丝绸之路改成了海上,所以从宋朝起,军事和经济重镇便分开了,所以宋朝打蒙古才会如此的艰难,因为后勤补给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谢良臣现在认识到了这一点,也觉得一味的发展海商而忽视西北算不上明智之举。

尤其是他在与许茂赶路期间,已然深刻认识到了朝廷调兵以及运粮的艰险,而这两日在开阳四处走动,他又发现了北地物资之匮乏,要就近筹措物资十分艰难。

杨庆见谢良臣一直眉头紧锁,不知道在想什么,几次想开口询问,最后却又忍住了。

直到见谢良臣出城之后一直骑马不停,似乎江往沽河而去,这才出声道:“谢大人,咱们这是要去哪?”

耳边风声烈烈,谢良臣见杨庆打马跟在后头,似乎有点跟不太上,于是放慢了马速。

转头回道:“前日我登燕然山,见开阳呈交城之势,两河一前一后,各端又有交点,虽是天险易守,但却有多数河道不甚宽阔,我想亲自去看看。”

交城之势便是指,开阳被前后的这两条河围起来了,四面都是水。

当然要两条大致平行的天然的湖泊河流形成这种地势,显然是不可能的,最多只会有一端是天然交叉,而另一端则为人工开凿,又或者两端都是人工开凿运河连接。

开阳前后的这两条河,便是由人工开凿令其合围,四面皆有水,只前面城门处设一吊桥可供通行。

两河位于开阳城两侧,谢良臣依次走访,发现河面皆平静,不仅水流缓慢,两岸地势亦平坦,与那种奔流的大江大河全不一样。

这种河有好处也有坏处,坏处就是对方极易搭设浮桥来攻,好处就是因着地势开阔,要提前察觉对方举动也不难。

不过即便有天险,也只能防住对方小股部队,要是几十万大军来犯,这天险也算不得什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