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02(1 / 2)

加入书签

传来的消息时正在官署中,他合上手中的文书,啪一声闷响。

父子之间的鸿沟深壑,两代政客之间的对立碰撞,如无底漩涡一般撕扯着人心,而表现在外的,便是双方围绕着权力展开的争夺。

梁朝官员一开始并不解谢家内部风起云涌的权力斗争,明明宁州叛乱已经被有惊无险地平定,照理说盛京也该渐渐平静下来,可没想到此时谢家内部却要分道扬镳,古来父子同心同德,这做儿子的与父亲还能有说不开的仇怨吗?谢照就这么一个亲生孩子,谢珩又有古君子遗风,这父子俩都是绝顶聪明的人,能在明面上闹成这样也是令人错愕。

三省当中,国子学与中书省自然追随谢珩,老一派的士族高门如韩国公则是偏向于谢照,但双方都没有划清界限这一说,原因无他,谢照年纪大又多病,将来建章谢氏的家业势必要交给谢珩,父子矛盾再深也不能够带到黄土陇中,说不定明天就涣然冰释了,众人刚开始都没觉得这是个天大的事。

然而事情这一路的发展实在是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先是谢珩以“抚慰雍、宁两州百姓”为名,驳回了朝廷关于追责雍州其他将领的提议,除了赵慎、赵元、杜勋这三人外,其余无论是临阵倒戈亦或是主动参与谋反的将士皆轻罪处置,下令十三州境内停止搜捕乱党,并替换掉谢照先前安排的官员,任命背景平平的吏部给事中杨玠作为新任雍州刺史前往当地处理善后事宜。

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他下令中书省与尚书省分制。所谓的“分制”便是在事实上将两省分开管治,各自为政,互不相通,众所周知,梁朝廷最重要的机构是三省,而其中尚书、中书两省更是权力汇聚的中心,天下政令九成皆自此出,谢珩此时提出分制,看似是消除官僚机构臃肿的弊端,本质上却是分割权柄,将尚书省的话语权大幅度削弱,他之所以能够雷厉风行地换掉新任雍州刺史、阻止继续追责叛党,也正是源自于此。

若说谢珩的诸多举动已经令许多人心惊胆战了,那谢照的反应则更是出人意料。宁州大屠杀后,侥幸逃过一劫的几个谢氏族人来到盛京避难,其中有个叫谢晔的年轻人,生的斯斯文文,他是谢照堂弟谢燃的儿子,在亲眼目睹父亲与兄弟姐妹惨死后,他前来盛京投奔谢照。谢照对他一见如故,又想到少时与堂弟在湖心亭读书的日子,悲从中来,一把握住他的手,他的原话是:“别怕,从今日起,我便是你的父亲,这儿便是你的家。”

谢照将这个二十岁的年轻人过继到自己的名下,作为自己的儿子,并安排他就职尚书省。这消息自谢府一出,所有人均是心中一凛。

若是放在平时,一个刚刚失孤的孩子,谢照怜爱其孤苦伶仃将其收养,也并非是多令人震惊的事,但重点在于,谢晔已经弱冠成年,且他是谢燃仅存的一个孩子,谢照将他过继到自己名下,谢燃这一脉自此绝嗣,这于情于理都不合,再联系之前谢家父子离心的传闻,他这举动背后真是饱含深意。

谢珩对此并没有任何回应。

谢府看似风平浪静,实则底下一直暗潮汹涌,双方矛盾最深的点,其实还是那远在千里之外的雍州。雍州叛乱虽然已经平定,但后续引起的一系列风波恐十年内不会结束,谢照清除完广阳王府渗入京城的势力,转头便想清算雍州将领,其目的自然是将雍州当地旧势力一扫而空,否则那片土壤上迟早还要生出新的毒草。

京梁士族本就厌恶西北武将,又因为宁州大屠杀而愤怒不已,他们不遗余力地支持谢照,一旦真的开始清算,对当地而言那势必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浩劫。在这样一片愤怒激涌的情绪中,雍州之所以还能平静如初,是因为谢珩已经从宁州屠杀的泥潭中抽出身来,他力排众议压着这件事没放,正如他写给桓礼的信上所说:“雍州已遭受太多苦难,王珣家事不能够复演。”

桓礼的回话是:“若有用得上我的地方,但尽我所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