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6(1 / 2)

加入书签

现状,农劳课占据太多时间,有些老师就借着学校里公共的那块地,为自家增加收成。

“在公社里,重视教育的家长也不多,很多人将孩子送到学校来,只是为了让他多识几个字,将来不至于当文盲,因此到了四五年级,退学的人比比皆是,我曾经教导过一个很聪明的学生,他不仅聪明,还很愿意学,那个学生一脸向往地问过我,高中是什么样的,中专又是什么样的,将来等他考上中专或是高中,是不是也能像我一样成为人民教师,可是没过多久,他就退学了,我去那个学生的家里走访的时候,他正背着一筐重重地猪草回来,因为他大哥要娶媳妇了,家里需要多一个劳动力挣工分,也能省下他念书的几块学费。”

宿傲白顿了顿,这并不是他胡编乱造的故事,而是原身真正经历过的。

“当时我劝他父母送他回来上学,但是他的父母反问我,即便他将来考上中专高中又怎么样呢,真的能分配工作吗,如果是这样,为什么城里有那么多知识青年下乡呢?这句话把我问住了。”

也不是所有人都像楚家夫妇那么好糊弄,有些人的心里很明白,城里的就业情况同样严峻,那么多城里的孩子毕业后都没办法分配工作,更何况他们乡下人呢。

那些辛辛苦苦供出来的读书人,最后能成为工人,进入机关单位的又有几个?

结果显而易见,原身没能将那个渴望念书的孩子带回学校。

听着宿傲白的讲述,王跃民忽然想要抽烟了。

明明是挺平淡的语气,为什么让他有一种无法遏制的悲哀,他身为教育局局长,可在他的辖区里,普通民众对于教育的未来却是不看好的,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失职的表现?

“那段时间,我也是迷茫的,就如同我最初下乡时看不到下乡的意义一样,在教书的时候,我也看不到前路在哪里,直到今年年中,我因为母亲生病回乡探亲。”

说到这儿,宿傲白的语气振奋了许多。

总有那么几座城市是走在改革前沿的,因为在许多政策还没任何风吹草动时,他们就已敏锐地嗅到了苗头。

死/人/帮的粉碎是即将发生的既定事实,这一个集团的倒塌注定了华国政局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也已经随着死/人/帮颓势的出现而出现。

许多之前被□□打压的学者陆续平反,原身家族里就有几个亲戚,不仅脱掉了臭老九的高帽,重新回到之前的岗位上,还被补偿了这些年所有的工资。

这些人重新回到学校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国家要开始重建教育体制!

察觉了这一点,无疑让他感觉到振奋。

听着宿傲白的猜测,王跃民十分震惊,这和他与父亲对这几年各类政策严密推敲的结果十分相似,他之所以选择教育系统,就是因为他们父子都觉得搞教育大有可为。

眼前这个看上去二十多岁的青年居然也想到了这一点,王跃民不得不为他的政治敏锐性叹服。

“所以这一趟回家探亲,我拒绝了母亲让我接班的请求,一来是我要对乡下的妻子和孩子负责,二来也是为了我的学生,为了教师这个职业的使命感。”

听到宿傲白居然还放弃了回城的机会,王跃民看向他的眼神中愈发带着欣赏。

他对宿傲白的印象又加深了些,继有气度、有眼界之后,又多了一点重情义,有担当,这样的人,才配为人师表啊。

“你觉得你的猜测是正确的吗?”

王跃民开口了。

“为中华之崛起,人才教育势在必行!”

宿傲白的回答同样斩钉截铁,英俊端正的面庞上满是自信。

这个年代的人在情感上表达十分含蓄,可在表达对理想,对国家的期许时,却无比的慷慨激昂,他的这番态度,并不会让人觉得虚伪和尴尬。

“好!好!好!好一句为中华之崛起!”

王跃民抑制不住激动的情绪,站起身,连连鼓掌!

他投身教育事业固然有一些功利的想法,可何尝不报着另一个目的呢,他也想改变教育的现状,为国家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