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45(1 / 2)

加入书签

踏上那至高之位。

而选错的,毫无疑问,将随着太子一起下地狱,给他陪葬。

不错!就是陪葬,无论是皇子还是朝臣,太子都已经拿死来赌了,他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压上自己的性命?

即便他们不乐意,皇帝也会让他们乐意,下一任皇帝也会叫他们乐意。

桑语闭上眼睛,仿佛看到了未来血流成河的悲剧。

可这一切都是必要的阵痛,本朝立国近百年,才刚繁盛,就有了积重难返之势。

当初□□太宗大气,随着他们打江山的,都被封王封爵,书里只说四王八公,其实远远不止。

其实是有十王十公十侯十伯的,他们都受到了优待,并没有镇杀功臣,以至于到了现在,勋贵们的势力扭结在一起,组成一股庞大到不容忽视的能量。

即便随着时间的发展,有些勋贵人家落寞了,或者没了爵位,就像林如海林家,原本就是侯爷,到了他这一辈,才没了爵位。

可和林家诗书传家不一样,大部分勋贵都掌兵,他们又互相联结,把同为勋贵的子弟拉入军中,最终大部分军权都在他们手里。

索性之前每任军中将领,都是皇帝的心腹,掌权也就掌了,皇帝还是能调动军队的,这也没什么。

可除了武将,文官其实也差不多。

文官大部分是科举出身,可除了一小半,还保留清流身份,剩下的和勋贵,或者原本朝堂上的官有联结,形成了不容忽视的党争之势。

就比如书中贾雨村,就是由林如海推荐,走了贾政的路子,委派到金陵当知府。

贾雨村说到底是科举出身,最后却和贾家走到一起,这在本朝是常态。

而另外一个常态则是,一个文官进来了,需要投靠一方势力,或者某个文官党派,或者某个勋贵,甚至是某个皇子。

这样错综复杂的局势,不至于让朝中无人可用,但很明显,在做事之前,他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己方的利益,以及打击对手。

此次黄淮水灾,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周朝这么大,哪年每个天灾人祸,只大小的问题而已,灾害小,本地官员就能处理了,顶多上个折子,免去两三年的税收,让百姓休养生息。

灾难大一点,需要朝廷及时赈灾,但处理妥当,总会没事的。

可这次水灾,在朝中争论了多久?

整整一个月过去了,还在扯皮,为了不同的赈灾方案,为了派谁去赈灾,银子从哪里筹集。

有人提出意见,就一定有人提出反对,世上的事,哪有十全十美的,只要想,总能找到漏洞。

而这也就算了,党争只是延误,可朝廷运转百年,各种规则应运而生,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程度。

不彻底清理一遍,很可能走向贪污成风的局面。

前朝就是因为这个灭国的,官员贪污,君主辖制不住,导致官逼民反,最终起义军四起。

皇帝和太子都看出了朝廷的问题,皇帝或许还有一点犹豫,可太子就全然不顾了。

他都要死了,还在乎多拉一些人下去垫背吗?

难道不是越多越好?

百年了,朝廷不会缺人才的,还有那么多进士举人等着侯官,而这些人,尚未被污染,所以不如干脆一点。

他堂堂一国太子,找些人陪葬,不是应该的?

瑞王依然淡淡地笑着,不悲不喜,不为所动,仿佛自己说的只是小事而已,而不是血流成河的大祸。

桑语想到了原主一家,死得真冤枉,甚至都不是一颗取到重要作用的棋子,微不足道,只是用来引起五皇子注意而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