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42(1 / 2)

加入书签

来家里住吧,另一边的小院也能住些人,外面的客栈又费钱又不舒服。”

金婆子点头应是,“我下午就去收拾。”

中午时候,九九他们回来了。

杜家村来的一大群人在二进院子里摆了好几桌,大家一起说说笑笑地吃饭,就像回到了村里的时光。

宝仁这次是和孟福月一起来的,除了参加杜云瑟和秋华年的婚宴,也想来看看大半年没见的儿子和儿媳。

“云瑟、华年,你们真的把云成和菱哥儿照顾得很好,叔婶在这儿谢过你们了。”

秋华年笑着摆手,“菱哥儿也给我帮了很多忙,都是一家人,在外面互相照顾是应该的。”

宝仁转口道,“云瑟在信中说要回乡祭祖,咱们杜家村十几代人只出过这么一位举人,还是解元,确实该大办一场。”

“父亲收到云瑟考中解元的消息后喜不自胜,祭祖的各项事宜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就看你们什么时候回去。”

秋华年看向杜云瑟,杜云瑟思忖片刻后道,“五日之后一起回村吧。”

“好!我们杜家村此后可真要出息了!我们出来前,好多附近的杜姓都上门,想和我们认亲联宗呢。”

……

从杜家村来的亲戚们多是成对来的,比如云霆和夏星小两口。

他们承包了秋华年家的三亩地,按秋华年走前的吩咐种了棉花和粮食。之前秋华年送信回去,让他们把收成都换成钱。

今年杜家村不少人家都试种了棉花,不过因为没有系统科学的指导,收成没有秋华年种得那么好,亩产大多在一百五十斤左右。

云霆之前给秋华年家做工,棉花种得熟练,照顾的那一亩棉花收成了二百多斤,是村里最好的。

“收成怎么会差这么多?”秋华年详细问他们。

“村里人种棉花,大多是和我还有宝仁叔学的,有些地方我们自己都记不清了,自然就说不准。有些地方我们说了,但村里人也不愿意完全按我们说的做,有自己的想法。”

说白了,这就是口口传授的缺点,很考验传授人本身的掌握程度与口才。

不过等以后农书正式颁布,大规模传播开来后,有了统一的权威标准,这些问题便不再是问题。

“棉花卖得怎么样?”

“就像华哥儿走前说的,漳县有人种棉花后,棉花价就跌了。我们也没门路运到远处卖,族长出面找了位风评好的商人,村里人都以一百四十文一斤的价钱统一卖了。”

去掉交的税,三亩地一共收了三十一两银子,按三七分成,云霆和夏星小两口落个九两,秋华年得二十二两。

秋华年接过银子包后放在一边。

“你们家人多地少,五个兄弟迟早得分家,你们有什么打算吗?”

云霆和夏星对视,“华哥儿的意思是?”

“等云瑟考中进士,去别地任官后,杜家村的地我就更顾不上了。你们手里正有银子,有意的话,就以三两银子一亩的地价把这三亩买去吧。”

秋华年家的地离村子近,还是三亩连在一起方便照顾的水地,云霆小两口当即心动了。

但他们还是提醒,“华哥儿,云瑟考中举人后,好多姓杜不姓杜的人都想来杜家村攀亲安家,村子附近的地价已经涨了,现在水地要四五两一亩。”

“这么快地价都涨了?”秋华年失笑。

这叫什么,这叫杜云瑟同学以一己之力把杜家村带成了著名学区,房子和地全都跟着涨价。

“咱们的交情,就不凑这个涨价的热闹了,还是按三两一亩算。”

“不过你们日后要好好耕种,土地是农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别看地价高了,就忍不住高价卖给别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