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25(1 / 2)

加入书签

细一琢磨,倒也不奇怪,这是中州大旱引发皇帝对粮食的担心了,众臣纷纷进言,左右是那些老生长谈的东西,皇帝没兴趣听,命众臣每人上一道关于如何增加耕牛数量的折子上来,要求须得有新意,不得敷衍。

下早朝,皇帝一身疲倦地回到养和殿,下面人忙摆了早膳上来,张公公服侍着皇帝换上一身常服,小太监端着水盆过来,皇帝净过手,想了想,对旁边张公公道:

“你去传朕的口谕,叫宋景辰那小孩写一篇关于“养牛”的策论上来。”

张公公一愣,忍不住轻声提醒道:“陛下,那孩子才八岁。”

文昭帝:“岂不闻长江后浪推前浪,八岁又如何,我看他比朕的满朝文武都更有想法些。”

张公公心说“长江后浪推前浪,这话也就您自个儿说行,下面谁敢在您面前说这种话呀,那不是找着送人头吗?”

文昭帝踱步到餐桌前坐下,方才徐徐道:“朕倒也不指望他一个八岁小娃娃真能帮朕解决这耕牛的难题,惟其年幼而心系国事,实堪嘉许勉之。”

张公公忙躬身道,“陛下拳拳爱才之心实在是那孩子的福气,奴才这就去办。”

文昭帝道:“这样吧,你就告诉他,若他能想出让朕满意的好点子来,朕重重有赏。”

“老奴明白。”

“嗯,你去吧,顺便带上今年进贡的荔枝、樱桃之类小孩子爱吃的玩意儿,就说是朕赏的。”

张公公领命出了养和殿,暗自心惊皇帝对宋景辰一个小娃娃的重视,作为皇帝身边最信任的大太监,能劳驾他亲自去传圣旨的人家可不多,这宋家不可等闲视之。

只能说是张公公凡事习惯想太多,皇帝确有爱才之心,说宠信却还不至于,不过这样的误会对宋家只有好处罢了。

因着宋景辰在书院读书,张公公想了想,陛下的圣旨既然是特意传给宋景辰小娃的,那他索性就去书院跑一趟吧。

张公公骑马带着两名小太监到书院门口,守门的是陈宴安府上的下人,见识颇广,一见张公公这身打扮,就知道是宫里来的,慌忙上前行礼询问。

张公公翻身下马,手里的缰绳顺手扔给旁边人,目不斜视往书院里走,道:“陛下口谕,着你们书院宋景辰出来接旨。”

守门的下人不敢怠慢,慌忙跑进去找陈宴安禀报,“老爷,老爷,陛下的口谕,要辰哥儿出去接旨。”

陈宴安一听是皇帝给宋景辰的口谕,联想到他同皇帝说那番话,心中有数,知道是好事,袖子一甩,乐呵呵召集全体书院师生赶紧跟着宋景辰出来接旨。

一路往外急走着,宋景辰有点纳闷,忍不住小声问陈宴安,“师傅,陛下怎么突然给我传旨呀?”

陈宴安笑着摸了摸他头,“别怕,陛下赏识你呢。”

“赏识我?”

“嗯,快走吧,一会儿你就知道了,别耽误了接旨。”

师生们跟在后面不敢吭声也不敢问,走廊上只有衣裳窸窣和杂沓凌乱的脚步声,这可是圣旨呀。

一众人呼呼啦啦迎出来,远远地,陈宴安看到一身锦衣华服的张公公吃了一惊,他没想到皇帝竟然派身边的大太监亲自过来传旨,忙轻推了辰哥儿一把,“辰哥儿,快去接旨。”

宋景辰大步上前,朝着张公公躬身一礼,“景辰见过张公公。”

张公公一甩手中拂尘,白净面皮上素来寡淡冷漠的眸子露出几分笑意:“辰哥儿,陛下给你的口谕,快跪下接旨吧。”

宋景辰依言跪下,张公公转达了皇帝的意思,又命人把皇帝赏赐的食篮拿过来,交由宋景辰。

宋景辰谢过,近前一步,眨了眨眼,小声道:“张公公,我可以让我的同窗们一同分享皇帝陛下的赏赐吗?”

张公公微愣,作为皇帝的心腹之人,他随口一句话便可送人上青云,反之亦可断人仕途甚至生死,身上积威甚重,宋景辰竟然不怕他。

张公公笑道:“陛下既是赐给了你,你看着办就是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