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70(2 / 2)

加入书签

后一句的大概语境是,孟子见梁襄王,梁襄王问天下如何才能安定,孟子说天下一统才能安定。那么谁才能一统天下呢?孟子又说,不好杀人的君王才能一统天下。孟子随后还用了旱天的禾苗为比喻,强调君王不嗜杀,民意就挡不住,老百姓跟随那位君王就如同水向下奔流一样势不可挡。这讲的是仁政。

一旦知道上下两句的出处,这个题目就很好理解了。轻徭薄赋、与民生息也是仁政的一种。唯有君王心怀仁心,天下才能安定。如果和时事联系上,本朝几代君王确实一直在施行仁政,今上登基后,在徭役税赋方面一直很谨慎。

因此,顺着这个题去写一篇“歌功颂德”的文,赞扬朝堂的诸多举措,歌颂皇上的仁心,这是觉得不会出错的。只要文采好,基本上这道题就彻底稳了。

但是,如果往深了想,本朝开国至今已有八十多年,“定于一”这个目标按说早已经实现了。天下早就一统了啊!这会儿再去强调定于一好像有点多余。

那么,这个定于一就要做引申意讲,是“天下归心”的意思。是政治上的中央集权,是经济上的利出一孔,是思想上的高度统一,是政令、法律的统一。

顺着这个方向写下去,文章的立意一下子就深了!

沈昱作为沈丞相的孙子,天然就站在了清流一派上。

让他去写通篇歌功颂德的文,没问题,他能写;但这样一来就担不起“清流未来领头人”的身份了!若是加深立意,没问题,他也能写;但这样一来又容易表达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如果主考官和其余的考官们都不喜这种主张,觉得年轻人性情桀骜、主张太过锋利,那么沈昱这次肯定拿不到什么好的名次。

“音奴为我忙前忙后,我若不奋力考出一个解元,都没脸见他了。”沈昱在心里这般想着,脸上却没什么紧张的情绪,眼中还含着怎么都消不去的笑意。

主考官的心意如何,实在不必在意。

小侯爷的心意才是最重要的。

世家对于今上来说始终如鲠在喉。出了余孽“第三子”的事情后,今上肯定会加快速度对付世家,舆论上应该很快会出现相关的导向……本届乡试说不定就是这场舆论的开端。沈昱愿意去做一枚“棋子”,为朝廷开启这场舆论之战。

“天下归心”的障碍是什么?是世家啊!

沈昱在心里打完草稿,备好笔墨,在纸上行云流水地写了起来。

都说太学四公子是君子的典范,但此时此刻,沈昱一身锋芒根本藏不住!那一身锋芒尽都落在纸上,就像刀剑,又像汹涌的暗流,誓要破开所有魑魅魍魉。

文章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刚整理好,就赶上侍卫们来送饭了。沈昱要了一碗热乎乎的汤,又要了肉饼、素饼和糖饼各一张。其实他一顿饭吃两张大饼就够了。糖饼放凉也不影响口感,是留着当夜宵吃的。他近来半夜很容易饿醒,估计身高还要蹿一蹿吧。

考生不允许带蜡烛。因为这有失火的危险。而考场屋舍密集、人员稠密,一旦失火,后果不敢设想啊!一到傍晚,天光微暗,沈昱就收拾东西准备睡觉了。盖着兔绒披风,他睡眠质量不错,这一副轻松写意的样子简直叫人侧目!

第二天,沈昱把剩下的题目做了,只留最后一首诗没写。

第三天,沈昱开始作诗。那首诗的题目倒是不难,和祭祀有关,但限制了“韵脚”,全诗最后四个字已经圈死了。这就相当于带着镣铐跳舞。因为沈昱的时间很充裕,他在纸上写了四五首,最后挑了本人最满意的一首抄到卷子上。

如果被同考场某些文思枯竭的人知道沈昱竟然如此奢侈,他们估计要气死吧。文曲星君为何这般不公平?有些人如沈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