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40(2 / 2)
礼部侍郎李百药也出声音表示赞同,不过他在颜师古的提议上又加多了一条,“陛下,各部落酋长分而治之之上,大唐还是要有能力控制,所以臣认为需在定襄设立都护府统一管辖。”
【关于这个棘手的问题,夏州都督窦静、中书令温彦博、秘书监魏征等人都一直在讨论,这群人先后上书达十二封,主要都围绕着是否要将突厥人迁入内地而展开。
最后大宗皇帝采纳了温彦博提出的大方向,那便是将归附的突厥人都安置在河套地区。
但如此一来,河套地区就被变成了汉人、胡人夹杂而居的情况,那么地方政权必然要做出变动以此来适应杂居的情况。
太宗皇帝自然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河套地区的具体架构上综合了十余封奏疏的意见,东至幽州、西至灵州、设置了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
然后再分颉利之地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管辖。
最后东突厥再也不设置可汗,蓝突厥贵族征兆入朝,担任高级官员,而他麾下的各部落酋长则被任命为新成立的各州都督、刺史。
以上便是太宗皇帝打败东突厥之后,对东突厥遗留问题的解决之法。
至此从公元615年雁门之围以来,中原政权终于完成了同意海内靖边安民的历史重任,大唐大一统就此迎来了】
【好了,关于突厥政权的消亡,我们便说到这里,下一期讲的是贞观君臣二三事。】
政治清明,官员清廉,大唐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盛世就在未来,这使得百姓有勇气去面对接下来三年的灾害。
只要到了贞观四年,一切都会好起来。
这是天幕下众人心中不约而同冒出的念头,光明充满希望的未来是百姓们度过艰难岁月的支撑力量。
天幕结束,太宗皇帝深深地呼出一口气,天幕带来消息简直是整个大唐的大起大落。
太宗皇帝视线扫过身旁的群臣,很明显他们还陷在激荡的情绪中抽不出神。
然而与群臣面露遐想不同的是杜如晦,此刻他的神色似喜似悲。
杜如晦微微敛眉,突厥彻底消亡是在贞观四年,可是……他好像正是于贞观四年病逝,这一刻,他心里极为遗憾。
大唐盛世啊,他大概是看不到了……
杜如晦心里满是惆怅,但他的余光瞥见刚到而立之年的陛下,他瞬间深深吸了一口气,将脑海中低落的情绪抛在脑后。
陛下是个重情重义的,他不该在这多事之秋还让陛下担忧他的身体。
天幕结束后不久,贞观元年,春末,河北大旱的消息终于传到了长安。
这第一场灾害的到来,仿佛打响了大唐应对灾害的第一炮。
百姓在天幕的剧透下,开始自发地寻找活下去的出路。
太宗皇帝在朝堂之上让官员们各自推荐清正廉洁之人,将他们派遣往灾害各地,同时在民间广招人才。
太宗帝皇“不拘一格降人才”,民间擅长治理水灾、种植粮食的贫农等等,他都奉为上宾,让他们跟随朝廷前往灾区。
地方政府医馆的建立提上日程,太医署的医学士派发到各地教授医术。
长孙皇后以身表率,后宫中妃嫔的开支极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