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83(1 / 2)
宋没钱了!那该怎么办?赵佶充满诗词歌赋的脑子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对外战争,转移大臣和百姓的注意力,缓和国内矛盾。】
“打这种仗,需要速战速决。”李世民建议道,“国内本来就穷,粮草跟不上,若是长久托下去就得不偿失了。”
李靖将手边的酒一饮而尽,随即漫不经心地说:“宋朝根本没有作战时统一部署的能力,从之前的战役中就看出来了,而且除了赵大时期,几乎都有这个毛病。”而且,就宋朝武将的样子,简直给他们这些武将丢人。
【当时的辽国已经逐渐衰落,而东北的金国发展起来,辽金战争中辽国由于经过百年汉化,朝堂上下耽于享乐,朝臣皇帝皆是昏庸腐朽,完全低挡不住金国强大的骑兵。】
【可是要宋朝直接跟辽国硬碰硬肯定不行,于是赵佶想到了一个办法,与金国一起围攻辽国,然后借机收回燕云十六州。】
【主要通过外交手段而非军事手段来收复燕云听起来就像是天方夜谭,事实证明,将军在战场上都讨不到的便宜,那么使臣在谈判桌上更讨不到。】
【或许赵佶最初也是想和金国一起灭掉辽国,问题是宋军太不争气!屡战屡败也就罢了,比如战争开始后,辽国皇帝被金国吓跑了,辽国的土地都被金国占领,只留下了一个小小的燕京让宋朝攻打,结果宋朝还打败了。】
【赵佶派遣使臣去金国谈判,来来往往谈了好几次,关键主动权不在宋朝手里,可想而知使臣在金国如何忍辱偷生,看金国首领阿骨打的脸色行事,还要战战兢兢完成赵佶给他们的任务。当时的宋朝,就像是祈求主人怜悯的狗,而赵佶还拿着天朝上国的做派。】
【谈判持续了两年,最后敲定:金国夺取辽的中京,以报当年辽国皇帝轻慢阿骨打的仇;宋朝夺取辽的南京;金国同意把燕云十六州还给宋朝,而宋朝把给辽国的岁币转给金国。这就是‘海上之盟’。】
赵匡胤呆愣愣地坐在龙椅上,嘴角止不住地踌躇,“这不又给自己找了个爹?”他现在怀疑是不是赵家祖坟有问题,否则怎么能生出那么多诡异的皇帝?
【在谈判过程中,如果遇到不符合宋朝利益的国书,赵佶总会糊弄过去,想办法玩文字游戏打发金国使者,全面展示了华夏语言的高深。就像是踢皮球一样,好像说了话,表了态,但实际上什么都没说。而正是因为这些云里雾里的措辞,双方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加之宋朝对此总是虚头巴脑,反复无常:用得着金国的时候就要签订盟约,用不着金国的时候就立即毁约。】
【不愧是将来要偏安南方的小朝廷,跟孙吴政权在背刺盟友一事上简直如出一辙!】
李世民摇头笑道:“背信弃义,投机取巧,这样的皇帝,这样的国家,怎么可能得到后人的尊重。”
【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四月,十五万宋军在童贯的带领下北上,这是第一次伐辽战争,目的:收复燕京。宋朝君臣对此次出兵相当自行,认为必胜无疑,所以在军队里塞了许多关系户去分军功。比如蔡京的儿子蔡攸。】
【尽管在汴京的童贯信誓旦旦能收复燕京,但真到了北方又惧怕辽军,毕竟宋辽的历代战争,宋朝很少讨到便宜。于是他先后派了四位使臣去劝降辽国皇帝,其中三位都被辽国皇帝砍了,并且痛斥宋人言而无信。看得出来,辽国末期都比宋朝有骨气,直接杀使者,而不是卑躬屈膝,苟且偷生。至于最后一位使臣没有被砍,因为当时童贯收到了辽国汉人的情报,说‘辽军孱弱,我们喜迎王师,’于是童贯不去分辨情报真假,逼迫东路军种师道和西路军杨可世贸然出兵,结果全部被辽国击败。要知道种师道、杨可世都是当世名将,坚决反对不明所以出兵,但童贯是实际统率,他的命令就代表了皇帝的意思。】
【童贯被吓傻了,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剩余部队本能地南撤,结果辽军气焰正盛,宋军惨败,全军覆没。推脱责任是宋代官场上的常态,童贯回去告诉赵佶,是使者传来假情报,将军作战不尽心,辽人强大,所以战败。最后的结果就是种师道当了替罪羊,罢官免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