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91(2 / 2)

加入书签

殷玉瑶站在田地边拿出速写本开始快速速写,除了记录面部表情以外还要注重每个人劳动时的动作,以及各种农具的使用。画的差不离了,她就把东西装好放在树下,自己也下田干活,除了体验农活以外,也是学习每种工具的使用方法。

中午的时候,在田里呆了一上午的殷玉瑶通常和知青们一起去食堂吃饭,一边聊天交流一边吃饭也能更加了解农场的生活。

如今虽然青菜类的还没长出来,但野菜已有不少,食堂好歹不是单纯的萝卜土豆白菜了,也比以前多了些花样。大河开化,食堂隔三差五就酱焖一大盆的河鱼,比指头略微长一些的柳根子和老头鱼是最受欢迎的,鱼小肉嫩,连刺都不用吐,拌着饭嚼一嚼就咽下去了。

如今外面暖和,食堂的凳子一半在屋里,一半在外面,比大冬天人挨人胳膊挨胳膊的放松多了。

马书记觉得知青老这么吃饭不是办法,趁着开春刚翻松土地,不是特别农忙的时候,决定领着知青在场院里盖了个大礼堂。平时的时候大礼堂里可以摆上桌子凳子当餐厅,开大会的时候也能用上,就不用他一个屋一个屋的跑了。每隔十天半个月的还能请放映队来这里给知青们放电影,等年底自己也能组织个文艺演出一类的。

知青们对盖房子的兴致都相当高涨,一部分人盖大礼堂,一部分人在家属区盖新房,趁着开春多盖上几套,这样要结婚的打了报告就能领房子住,不用等太久。剩下的就翻地耕田了,好在现在机械设施多,一台机器能顶几十个人手,倒也不至于干不完活。

春暖花开,一切欣欣向荣,开春第一件好事就是知青涨工资了,像于燕秀这样瘦弱一些干活差一些的也有十八块钱,健壮的男知青一膀子力气干活兢兢业业不偷懒的,一个月能赚到二十五块钱,比附近农村大队的农民强不少。

经过了一个冬天没有油水的饭菜,加上又涨工资了,农场附近的供销社的副食商店也一度火爆起来。开春了,大家都想给自己补充点营养,都去供销社买吃的。就连于燕秀也不知道从哪儿换了张奶粉票,去买了一罐奶粉说每天早晚喝了会长个。

如今很多东北的农场兵团都有副业,马书记和场长私下里一商量,又去找驻扎农场兵团的领导合计了一番,决定一起建一个副食品工厂,生产些饼干、大虾酥糖、糕点一类的食品,改善当地知青和战士们的生活,再一个也多能多盈利,给国家创造利润。

眼看着其他地市的兵团副业种类繁多的,朝阳兵团干脆又成立了个副业连,除了和农场一起经营副食品厂以外,又搞了个畜禽养殖场。反正这里地广人稀的,挑个远离住处的地方圈起一大片地,士兵们齐动手半个月就能盖上一排房子,买上家畜家禽厂子就算是建好了。

除此之外,上面又下了新的命令,兵团连队前后的闲置土地,拨给部队家属和成家的知青当菜园。院子里的土地也可以种些蔬菜,一家一户允许养一头猪,家里有老人住一起的可以养两头,还可以额外养十只鸡。

沈春梅一听就来了劲,只是她不会养猪,只想养鸡,马书记直接批给她二十只小鸡仔。到时候自己吃也行,吃不了找农场收购也行,下了蛋都是自己的。

这一政策出来可好,原本犹犹豫豫不知道要不要在这里扎根的一些知青登时就定下了留下来的决心。反正回去也没房没工作,一家人挤在一起就一个窄床铺,还不如在这里住宽敞的大房子养猪养鸡,照样日子过的好。

于是马书记一个月连续收到了好几对知青要结婚打报告的申请,登时乐的合不拢嘴,一挥手再盖十套,务必保证每一对结婚的知青都有自己的房子住。

知青们的干劲也带动了殷玉瑶,每天午饭后都是她的工作时间。来这里三四个月,素材积累了不少,她根据自己早就完成的故事情节开始进行创作。

短短一个月期间,她就完成了两个月的工作量,手里的稿件足够完成第一册 的出版了。殷玉瑶想先将这些稿子寄回到出版社,如果上面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自己也能及时调整后续的创作。

寄信还得到市区去,既然都到市区了,那不如去一趟伊春。自打上回和干妈一家见面到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