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67(1 / 2)

加入书签

句应是化用自你的《登高》,只他明言‘千古兴亡’,其中忧思,更显阔大深沉了。”

他似是叹了一口气,辛弃疾的词,雄则雄矣,只是太沉重了些。一旁的杜甫听懂了他的意思,也低低地叹了口气。

与此同时,不少文人也垂下了眼,他们都或多或少地窥见了词中沉重的暗涌,此时竟是已经有些不忍听了。

最不受影响的当属三国诸人了。

江东。

孙权只觉自己的嘴角从来没有这么难压过,看这句子、这用词,要不怎么说文人会夸人呢?他轻咳一声,故作沉稳道:

“这首《南乡子》气魄宏大,意气显豁,亦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鲁肃心领神会:“主公说的是,属下已交付乐工,此等佳篇,当传颂江表,以表主公郁郁文德。”

曹魏。

曹操只看一眼脸便黑了下去:“我还比不上孙权那个黄口小儿?!”

这下连曹丕都沉默了,爹,有没有一种可能,人家说的也许不是这个意思?

【辛弃疾毫不讳言自己对孙权的憧憬,事实上以时人的眼光来看,孙权不一定能力挫曹刘,辛弃疾在《美芹十论》里也没有对孙权这样大加赞扬,在这里揄扬,不过是为了一浇胸中块垒。

我们综合来看,江山千古,却再也无法找到如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尚在,可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早就随着无情的岁月一起流逝,再不复存。这里似乎有些像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蕴含了深深的时光之叹。

我顺便说一句,《念奴娇》和《永遇乐》同属豪放词,又被编在一课,还都有什么“千古”“英雄”之类的词句,于是有的同学脑袋就会犯迷糊,把两首词背串了。

之前实习的时候,我已经听到不下三个人背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了,背得还挺顺口是吧?更有甚者背完《念奴娇》的标题就开始“千古江山……”emmmmmmm苏辛知道你们这么会嫁接吗?】

“噗~”

众人纷纷忍俊不禁,本来听着心情还有些沉重,没想到来了这么一出,不少人震惊之后随即哈哈大笑起来。

“你别说,确实还挺顺口的。”柳永看热闹不嫌事大。

欧阳修和梅尧臣作为文坛前辈,又是此次科考的主考官,见过天下士子,偶尔亦会在国子监设讲,是做惯了师长的,他们简直无法想象,若有学生将两篇作品背串会是什么情景。

“简直是……荒唐。”

荒唐,离谱,又有点好笑。

被迫嫁接的苏、辛本人都气笑了:“风流对风流,他们背诵的时候没觉得不对劲吗?”

苏轼觉得后世的学子别不是和他有仇,写错字就算了,还背串诗。上过水镜的文人,哪个有他惨?!

第82章 永遇乐、声声慢3

【回到正题。辛弃疾在这里为什么要怀念孙权?大家看题目:京口北固亭怀古。京口,在现在的江苏镇江。

公元208年,孙权将政治中心移至京口,京口自此成为东吴重镇。也是在这个地方,孙权与刘备达成结盟,于赤壁挫败曹操的锋芒,阻挡了曹军南下的步伐,取得赤壁之战最终胜利,最后形成了我们熟悉的三国鼎立的局面。从东吴的立场来看,这一战赢得实在是漂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