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74(1 / 2)

加入书签

。诗书教习,日用种种,皆是姑母操劳,才有我之今日。”

【少年的他,看过公孙大娘的剑舞,听过李龟年的演奏,十五岁的年纪了,还是“一日上树能千回”,就为了院子里树上的那几颗梨啊枣。】

水镜下的众人发出开了会心的一笑,似是意外诗圣还有这么顽皮的时候,和自己的孩子好像也没什么不同。

青年杜甫有些脸红,以后写诗得注意着点,怎么就被这样拿出来说了呢!

与此同时,正在夔州的老年杜甫却是怅然一笑,眼中半是怀念,半是感伤。

【裘马轻狂的日子里,他也没忘记自己的理想,年轻的杜甫心中已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

彼时的大唐还处在开元盛世中,李隆基还是一位圣明天子,朝中是姚崇、宋璟、张九龄、贺知章这样的名臣,“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盛唐气象的雍容大气滋养了每一个诗人,连他们的边塞诗,都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所以杜甫落榜之后悠游齐赵,写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下”这样意气凌云的诗就不难理解了。】

众人情不自禁地点头,仿佛通过楚棠的讲述,看到了那个昌隆鼎盛的大唐盛世,和豪情万丈天才诗人。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连卫青都被这样的诗句感染,轻轻地吟诵起来,不破楼兰终不还,不破匈奴誓不还!

【青春的杜甫,逢上的是尚在青春的盛唐。可当他再次踏入科场,这一切就开始变化了。原来名臣已去,上位的是李林甫这样的奸臣。“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繁华之下,暗流涌动。

两次仕途的打击逐渐让杜甫意识到,大唐远不像表面看到的那样升平,而其后的仕宦奔走也使他看到更多的黎民血泪。边地战争不断,朝廷不断征兵,所谓“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李世民别开眼,开边未已,岂非穷兵黩武?这诗里说的哪是什么武皇,分明是在影射当时的玄宗。

未央宫。

刘彻读到一半黑了脸,已知他是汉武帝,诗里写的是汉家武皇,杜甫你骂李隆基就骂李隆基干嘛要带上朕?!!

第41章 登高8

【村县零落,田地财物聚集于高门商贾之手,百姓生活愈发贫困。可是皇帝在干什么呢?“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dié)嵲(niè)”,“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危机已然浮现,统治者却还在醉生梦死。

我们知道,安史之乱的爆发的原因有很多,简单来说就是封建社会内部矛盾激化。但是作为帝国的统治者,李隆基的昏聩要负很大的责任。

安禄山是胡人,唐朝气度雍容,外族也可做官。他投身军旅,因为违抗军令导致兵败,按理要被处死。宰相张九龄为正军律,又看出安禄山又谋反之相,就力主杀掉他,但唐玄宗觉得安禄山是个人才,一意孤行把他放了,后来还让他当上了平卢节度使。

节度使本来是地方军事长官,后期权力慢慢膨胀,兼管地方行政、财政,相当于是土皇帝。】

咸阳。

嬴政一听眉头就皱起来了,楚棠用的名词不是他熟悉的,但不影响理解:“军事也就罢了,非常时期行非常之政,君王若能节制,偶一为之并非不可。可行政、财政一并交出,若一旦有异心……”

刚刚统一六国的始皇帝对这个问题非常敏感。

未央宫。

刘彻也是蹙眉,这个说法很难不让他想到大汉的封国,颇有些嫌弃地摇了摇头,朕的推恩令白推了。而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