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60(1 / 2)

加入书签

一桌的!

李白却毫不在意:“我看后人挺公允的嘛!”他对这个比自己小的新朋友还是很有信心的。

崔府,刚刚放话的友人一阵尴尬,尴尬之余又有些不平:“这杜甫名不见经传,竟然能写出一等一的好诗?”

一旁的崔颢接受良好:“诗文犹有高峰可攀,这是好事。”

友人叹服:“崔兄心性阔大,我不及也!”

【在学习《登高》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杜甫的另一首名篇——《望岳》。】

水镜上贴出原文,众人一齐望去。

初唐。

杜审言抱着品鉴的心态读道:“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起句……”他皱眉,在嘴上咂摸几遍,忽然精神一振:“大才!此子大才!”

杜审言本就是诗歌大家,个中深浅一品便知。这首诗以问句起笔,看似平平,实则言岱宗、齐鲁,则不仅仅是自然景观,更具有深沉的历史文化底蕴,所谓“传神写照自在阿堵之中”,如此写泰山,读来便是一气浑成之感。

“杜甫的诗写得好啊!”

杜闲虽不及父亲精于诗道,但耳濡目染,也能从诗中感受到一股浑然之气,闻言也附和道:“父亲说得是,这首五言句颇有大家风范。”满眼好诗的杜审言没空理儿子,捋着并不存在的胡须,越品越觉得这首《望岳》精妙过人。

“此子诗笔深沉,深得我心,他也姓杜,不知与我杜家是否有些渊源。”

他实在是生起爱才之心了。

杜闲被自家父亲无视,心里有些不平衡:“哪有这么巧的事,父亲您别想了。”

杜审言眼睛一顿:“去去去,不中听!有你这么和老子说话的吗?”

杜闲默默闭上嘴,行吧!

李世民轻咦了一声:“初中,是在说他们那的官学?”

房玄龄接道:“这初字听着倒似一种层级,初高相并,莫非初中之外,还有高中?”

李世民沉思片刻觉得有理:“初中、高中,由浅到深,倒是个不错的思路。”

房玄龄心领神会:“学问知识关乎国本,臣会与诸同僚商议,再奏与陛下。”

“有劳房相。”

李世民满意地笑了,有个善察上意又能力超群的臣子真好,更何况这种臣子在他贞观朝不止一个,突然觉得好有优越感呢!

【这首诗写于24岁,杜甫进士落第,于次年漫游齐赵,登泰山而赋诗。这首诗先写泰山磅礴,再抒发豪迈之情,很有气势,尤其是结尾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是成为千古名句。】

当着偶像的面被夸,杜甫有点不好意思,但他自觉自己这首诗写得还是很不错的,于是也就愧领了。

他开口,语气里有几分怀念:“当年夫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我于山中游览,亦觉形胜,登高而望,确有心胸开阔之感。”

李白一笑:“尾句确实神妙。”

【这里其实用了一个典故,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而杜甫却说自己登上泰山,小的是众山,这里的众山其实也就是泰山。“凌”,凌驾,不是望泰山,而是脚踩在最高峰,凌驾于其上,这样,“泰山”就变成“众山”了。

泰山远望很高大,但你登上去,它就变小了。怎么样,阅读理解DNA动了没有?杜甫这里是在暗示啊!我站得高了,精神境界就高了。

这句的厉害之处不是在说泰山有多雄伟,而是表现了杜甫的凌云壮志。进士落第那事在他心里根本不算什么,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次不行爷就二战!青年杜甫,就是这么拽!】

众人绝倒:对,确实很拽。

杜审言没忍住一乐:“怪不得这杜甫能和李白做朋友。”

敢情两人一样的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