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40(1 / 2)

加入书签

。】

【可是,杜甫亦徒亦弟的好友,当时的成都府尹严武写信邀请他回成都。杜甫左右为难,在与妻子商议后,决定还是先回成都赚钱养家、在严武的幕府做校检工部员外郎。而这也是杜甫“杜工部”的称号由来。】

【可惜好景不长,代宗李豫即位两年间,以程元振取代李辅国,犹如以豺代狼。763年十月,吐蕃来犯,程元振匿而不报。及至兵临长安,代宗仓皇出奔,避走陕州。皇帝一走,官吏藏窜,六军逃散,玄宗时的悲剧再度上演。长安沦陷,府库闾舍,全被焚掠一空。】

【当时代宗下诏征兵,各道兵马无有至者。只因之前代宗听信程元振谗言,剥夺子仪兵权,所以将士皆惧程元振谗构,迟迟不肯救驾。众怨难平,代宗这才罢免程元振,将他流放溱州。】

【听闻长安再陷,杜甫在阆州作《伤春五首》追记其事。五首诗各有主旨,颇多隐喻。其一旁敲侧击,言代宗奔陕之狼狈;其二写长安再陷,情势危急;其三写援军不前,众将畏小人谗构,不肯奔命;其四暗喻朝纲不振,宦官排挤郭子仪等老臣;最后一首写代宗逃亡路上,将士冻馁、竞相争逃。诗句的最后,杜甫写下“君臣重修德,犹足见时和”一句,劝谏代宗要赶紧收拾人心,与能臣修德共济,如此才能挽回根本。】

【《伤春五首》其实和时事存在时差,此诗作于764年春,当时长安早已恢复原状。因此诗圣在题下自注:“巴阆僻远,伤春罢,始知春前已收宫阙。”其中的诗句也存在一定落后性,比如其四有“岂无嵇绍血,沾洒属车尘”一句,即借用忠臣嵇绍的典故,鼓励忠臣救驾。】

【而在现实中,这位救驾的忠臣早已出现——他就是郭子仪。同月,郭子仪雷霆出兵,数日之内就收复长安。两月后,代宗带着众人重新回都。】

【与当初的狼狈出逃不同,回京的路上,代宗与臣子们趾高气昂、气势跋扈,就仿佛当初被吐蕃大军吓得四处溃散并不是他们。见状,杜甫作《收京》一诗,其中“衣冠却扈从,车驾已还宫”一句就是在讽刺这群胆怯又嚣张的君臣。】

【在宦官一事上,代宗的行为极其割裂。一方面,他雷厉风行、斩杀奸佞,且极擅帝王之术,手段深沉老辣。对权倾朝野的李辅国,代宗通过一系列明升暗降的举措,利用宦官程元振等人褫夺他的兵权,随后又进封其为博陆王,逼他致仕。待李辅国彻底失权后,代宗对他实施了激烈的复仇。他深夜派人将其刺杀,并割下李辅国的头颅扔到了溷厕之中,还赐下颇具羞辱意味的谥号——“丑”。】

【与此同时,他也没有放过宦官鱼朝恩。770年,代宗又与元载密谋,于寒食之日在宫中举办酒宴。宴罢,代宗留鱼朝恩在宫中议事,并直言指责鱼朝恩另有图谋。众所周知,臣子于禁中赴宴,往往不能携带利器与护卫。代宗与鱼朝恩撕破脸之后,随即命人绞杀了他。】

【但另一方面,代宗又优宠宦官,刚才提到的程元振即是一例。程元振害长安沦陷、君臣出逃,可代宗不肯诛杀罪魁祸首,犹因其有拥立之功而将他放归田里。如此轻描淡写的处置,令朝野众人无比心寒。有感于代宗迷途尚不知返,杜甫作《释闷》忧心国事,其中一句“但恐诛求不改辙,闻道嬖孽能全生。江边老翁错料事,眼暗不见风尘清”说得就是此事。】

【除程元振一事,代宗还放任宦官索贿敛财。凡禁中宦官出使四方,代宗从不约束他们向地方索贿,甚至回来后还会特意过问宦官此次所得多少。如果所得财物数量不够,代宗就会借机发作,认为对方轻慢天子使臣。由此一来,宦官公求赂遗,无所忌惮。】

……

众人的目光又落到了李豫身上,只是这一次,他脸色难看,嘴角再也挂不住笑。

李豫神经质地抚摸着锦盒里死不瞑目的头颅,指甲在鱼朝恩粗粝的皮肤上来回抠挖。半晌,他如同提线木偶般扬起一个僵硬的笑容,勉强道:

“真没想到,未来竟有如此祸事。”

李亨本想出言嘲讽,可他的目光在李豫手下那颗被抠得血迹斑斑的人头上一转,竟又奇异地闭上了嘴,甚至往后退了小半步。

李亨不敢说,并不意味着其他人会轻易放过李豫。李隆基自持祖父身份,对着李豫就开始说教,话里话外都是责备李豫偏信奸佞、弃城而逃,完全无视了那句“悲剧再度上演”里的“再度”二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